楹联文化漫谈

楹联文化博大精深

楹联就那么两行文字,却大有学问。楹联创作要能够运用精湛的语言创造美好的意境和生动的形象,能够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艺术的见解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并且熟练地将哲学的方法论和逻辑学规律运用到史学创作中,这就要求楹联家有高深的文学修养之外,还要精通语法学、词汇学、修辞学和音韵学。
优秀的楹联家首先要有思想,即对生活有独特的见解。此外还应该是个杂家,举凡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宗教、民俗、礼仪、典故、音乐、戏曲、美术、服饰、器物、古建、工艺。动物、植物、珠宝等各方面知识都要有所了解,没有雄厚的文化底蕴支持,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楹联作品,特别是书法。
楹联与书法有不解之缘,古代的楹联大家,很多是书法大家。当然,写诗也需要学问,但写诗更重要的是激情、意境和形象思维。楹联则注重学问。
优秀的楹联作品,在文学的高度和哲学的深度上都能达到极高水平。“染指每缘晨涤砚,折腰只为晚浇花”。染指与折腰,都是贬义词,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赋予新的含意,一下子变得高雅、清新,而且极具诗意。
“地以文章争气势,走于樵牧混英雄。”天地灵秀之地,珍异荟萃,人文渊薮。文人雅士酷爱山水,而山水亦靠文章增加气势,蕴含文化,强化韵昧,山水因文章而远播。文人的关注和参与,优秀的文章、诗词、槛联为山水名胜争了一份气势,添了人文内涵。我到过鹳雀楼,如果在永济黄河边上,没有那个鹳雀楼,那个地方就是一片荒地。如果没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那么多好楹联,鹳雀楼也就是普通的楼阁。王之涣的二十字名句,无人不知,鹳雀楼因而名满天下,万古流芳,所以说地以文章争气势。
纵观历史,无数英雄怀才不遇,或隐于山林。混迹于樵夫牧子之中,或隐于闹市,混迹卖浆屠狗之流。英雄混迹于樵牧,也许并非英雄本人意愿,是形势决定。古人归结为“天意”,所以说天于樵牧混英雄。
楹联的对称定式符合自然辩证法。世界一切事物发展规律都是辨证统一。楹联既对又联,恰恰符合辩证法。经常运用楹联这一形式。能教人学会辨证地看问题。楹联要求上下联意义互相关联,词性相对平仄却要相反。教人逆向思维和双向思维。创作楹联能使人头脑灵活。经常搞楹联创作的人都有同样的体验:当你创作一副楹联遇到不顺畅时,可以将上联或下联的分句前后置换,还可以上下联的分句或词语互相移动。甚至在改动平仄的前提下,上联下联完全前后颠倒。这在其他文学体裁中不常见。
学习楹联对开拓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比方用“花”字作对,花可以对叶,对果,是自身对。同类相对,花可以对草。推而广之。花可以对树。范围再大,花可以对月,花可以对人。这都是形而上的。形而下的花能对“韵”如常见的“联花”对“墨韵”即是。
楹联有强大的艺术魅力。楹联讲究平仄、修辞。通过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使作品的形象更加生动。内容更为深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学的发展,修辞理论和方式也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修辞方式已发展到上百种。我们通常运用的不过几十种。按照修句、铸词和炼字,可分如下数种:修句,如对比、夸张、比拟、借代、衬托、假称、引用、双关、设问、反问、摹绘、接应、省略、倒装、递进、反复、总分、连旬、节缩、移情、婉曲、联用、讳饰、列锦等;
铸词,如复辞、回文、顶真、歧义、隐缺、续填、绕口、排比、置换、回文等;
炼字,针对汉字的特殊性,对单个汉字的音、形、意的修辞方法,如嵌字、数字、隐字、跌字、析字、拆字、合字、同旁、领字、同音、谐音等。
要创作好楹联,必须掌握大量的词汇,才能运用自如。楹联文体的特殊,平仄要求严格,限制了词汇的运用,词汇掌握少,就会捉襟见肘。必须有大量词汇才可以运用自如。
我曾经给学员出一个题,让他们说红有多少种,他们说:深红、浅红、粉红、大红。没了。我说还有矾红、猩红、杏红、棕红、署红、酱红、铁锈红、牛血红、鸡血红、豇豆红、野鸡红、胭脂红。等等。
我又问他们能说多少绿?他们说:深绿、浅绿、翠绿、墨绿,没了。我说还有灰绿、粉绿、湖绿、苹果绿、菠菜绿、黄杨绿、松石绿、瓜皮绿、橄榄绿。等等。
过去,楹联被一些无知文人视为雕虫小技,不能上大雅之堂。恰恰相反,楹联整齐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严肃整齐、对称统一的审美情调。楹联以书法为载体直接镌刻楹柱之上,进入大雅之堂。使建筑精神横溢,感情飞动,在严肃中蕴藏着韵律,又可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怀。明正教化,又为景观增添了辉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与建筑融为一体。这一庄严的使命,只有楹联才胜任,其他各种文体都不可代替。正因楹联高雅。赢得了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的钟爱,为中华的灿烂文化,增添异彩。
明清时期最高统治者居住、处理朝政的紫禁城中。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高大的楹柱上,镌刻的不是律诗。不是古文,而是皇帝、大臣撰写的楹联。宣扬维天立极、圣道王治的合法性,强化皇权至上。为专制皇帝歌功颂德。作为离官的颐和园,造湖堆山,布局规整严谨,追求的开阔宏大,充分体现了凌驾万人之上的皇家气派。万寿山前以佛香阁、排云殿为轴心,筑成大片建筑群,错落层叠于坡前林间。富丽堂皇的建筑中点缀着大量楹联。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
至圣先师大成宝殿里,厅堂到处是楹联,还有乾隆皇帝亲笔所写者。从诗圣杜甫的草堂,到佛教的大雄宝殿,都有艺术性极高的楹联,为建筑画龙点睛,达到完美的统一。还有无数的书院会馆、寺庙道观、名楼峻阁,家祠陵墓、州署县衙都有楹联。这些都体现了楹联的实用性和审美功能。
楹联是极具生命力的艺术。楹联历经千年,长盛不衰。楹联有北宋、明代和清代三个高峰期。清代楹联发展到巅峰,优秀作品可以和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此时期联墨大家辈出,黄道周、金圣叹、李渔、顾炎武、王夫之、朱彝尊、王士祯、王文治、蒲松龄、孔尚任、曹秀先、金农、郑板桥、桂馥、梁章钜、张问陶、曹雪芹、孙髯、袁枚、刘墉、纪晓岚、李宗瀚、蒋士铨、阮元、翁方纲、邓石如、钱大昕、戴熙、包世臣、钱大昕、伊秉绶、魏源、张祖翼、何绍基、吴大澂,左宗棠、翁同和、包世臣、林则徐、任伯年、赵之谦、陆润痒、康有为,梁启超、吴昌硕、罗振玉、俞樾,等等,均有不少名作传世。楹联是大雅文学,又是极具渗透力的人民大众喜爱的文学形式。它的实用性极强。凡生子、升学、婚嫁、荣升、装饰、开业、寿诞、乔迁、哀挽都离不开楹联。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mw7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