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课外古诗背诵篇目

1、江南曲四首(其三)

【唐】储光羲

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

这首诗头两句?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点明时间地点和情由。?渡头?就是渡口,?归渡头?也就是划船回家的意思,?相邀?二字,渲染出热情欢悦的气氛。这是个江风习习、夕阳西下的时刻,那一只只晚归的小船飘荡在这迷人的江面上,船上的青年男女相互呼唤,江面上的桨声、水声、呼唤声、嘻笑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欢快的晚归曲。

后两句?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创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在那些表现出青年男女各种微妙的、欲藏欲露、难以捉摸的感情,这两句诗就是要表现这种复杂的心理。诗人抓住了?归棹落花前?这个富有特色的景物,赋予景

物以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另一番意境。?落花?随着流水,因此尽管桨儿向后划,落花来去飘荡,但还是紧随着船儿朝前流。诗人只加了?如有意?三个字,就使这?来去逐轻舟?的自然现象,感情化了,诗化了。然而,这毕竟是主观的感受和想象;因此那个?如?字,看似平常,却很有讲究。?如?者,似也,象也。它既表现了那种揣摸不定的心理,也反映了那藏在心中的期望和追求。下语平易,而用意精深,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首诗所要表现的感情和心理状态。

储光羲(707-约760)唐代诗人。兖州(今属山东)人。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登进士第,授汜水尉后为安宜县尉尉。公元751年(天宝十年)转下邽尉 ,后升任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安史之乱后,被贬谪,死于岭南。为盛唐著名田园山水诗人之一。其诗多为五古,擅长以质朴淡雅的笔调,描写恬静淳朴的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

2、白 云 泉

【唐】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天平山在苏州市西二十里。?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峰端正特立?,?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山腰依崖建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号称?吴中第一水?,泉水清洌而晶莹,?自白乐天题以绝句?,?名遂显于世?。

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帘中却呈现为:?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公元825-826年(唐敬宗宝历元年至二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觉得很不自由。面对闲适的白云与泉水,对照自己?心为形役?的情状,不禁产生羡慕的心情,一种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便油然而起:?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问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自公元815年(元和十年)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后,济世的抱负和斗争的锐气渐渐减少,而?知足保和?、独善其身的思想则逐步增加。在苏州刺史任上,他深深感到?公私颇多事,衰惫殊少欢。迎送宾客懒,鞭笞黎庶难?(《自咏》),渴望能早日摆脱恼人的俗务。结尾两句流露出?既无可恋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绪,集中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表现了诗人后期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平山上的风光,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点染着诗人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诗的风格平淡浑朴,清代田雯谓?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古欢堂集》)这一评语正好道出了这首七绝的艺术特色。

3、游 洞 庭

【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行经岳州(今湖南岳阳),与诗人李白相遇,时贾至亦谪居岳州,三人相约同游洞庭湖,李白写下一组五首的七绝记其事。这是其中第二首,它内涵丰富,妙机四溢,有悠悠不尽的情韵。

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其谁能察?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

10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课外古诗背诵篇目_白云泉

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其措意亦妙。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近似。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岂能?赊??又岂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

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总的说来,此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

4、田 园 乐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宿(xiǔ)雨:夜雨;经夜的雨水。宿,夜晚。

组诗共七首,各首独立成章,联缀起来又是一个整体。组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辋川田园生活与自然景致,深婉委曲地表现

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与精神境界。组诗写辋川山居的景致,重点不在外观景物的描写,而是着眼于体现内在精神生活的意蕴,这恰恰是王维山水诗最显著的特点。因为写山、写水,其意当不在山水,而在于借山水抒怀明志。当代著名学者陆侃如先生指出,从王维的?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登河北城楼》)与?我心已闲,清川澹如此?(《青溪》)这几句作品中,?便好似找到了开发王维诗的钥匙了,这钥匙就是个‘静’字。……唯其他能静,故他能领略到一切的自然的美。?

王维诗歌美学的核心就是一个?静?字,而这组诗表现的也正是这个?静?字。他的静境,并非是一味能写环境的静谧,而重点在于抒写心境的宁静。这种心境的闲静,非思想修养达到极致而不可为的。在《田园乐》组诗中,尽管大多写得寂静清幽,描写的环境是一种冷色,表现的心境是一种空寂。但是,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却是美的,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无一不是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因此,王维对?静?境的向往,是与他个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秉性分不开的。

除了主观因素以外,王维对自然的热爱还有深刻的社会因素。王维一生仕途坎坷,十九岁步入仕途,初为太乐丞,后因受牵连而被贬。发妻又丧,从此未再娶,孤居三十年。王维曾受宰相张九龄的提拔,然而好景不长,张九龄罢相以后他便处处受到打击与排挤。?安史之乱?后他又受人诬陷,深受打击。这样复杂的社会因素,使王维深感人心险恶,仕途艰辛。于是,他只有

将诸多不平与感慨藏于胸中,遁迹山林,以求得到心灵的解脱与慰藉。

5、金 缕 衣

【唐】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注解】

⑴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

⑵惜取:珍惜。

⑶堪:可以,能够。

⑷直须:尽管。直:直接,爽快。

⑸莫待:不要等到。

【韵译】

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

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

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

6、少 年 行

【唐】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10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课外古诗背诵篇目_白云泉

?少年行?是我国古代一个的诗词题目,许多诗人如李白、王维、王昌龄、杜甫、杜牧等都曾写过,著名的有王维的四首《少年行》。?少年行?又是一种游戏及乐曲的名称。

注释:

1.新丰:古县名,汉臵,治所在今陕西省临潼(tóng)县东北。新丰镇古时产美酒,谓之新丰酒。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钱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形容酒的名贵。斗是古代的盛酒器,后来成为容量单位。

2.咸阳:秦朝的都城,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此借指唐都长安。游侠:游历四方的使客。少:读shǎo。

3.意气:指两人之间感情投合。系(xì)马:拴马。第三、四句写游侠少年因意气相投而欢饮纵酒。

解说:

这首诗写长安城里游侠少年意气风发的风貌和豪迈气概。《唐诗归》引钟云:?此‘意气’二字虚用得妙。?《唐贤三昧集笺注》:?豪侠凌励之气,了不可折。?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古代少年侠客的日常生活,颂扬了他们的友情和豪爽气概。

《少年行》是王维的七绝组诗,共四首。分咏长安少年游侠高楼纵饮的豪情,报国从军的壮怀,勇猛杀敌的气概和功成无赏

的遭遇。各首均可独立,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好像人物故事衔接的四扇画屏。

第一首写少年游侠的日常生活。要从日常生活的描写中显示出少年游侠的精神风貌,选材颇费踌躇。诗人精心选择了高楼纵饮这一典型场景。游侠重意气,重然诺,而这种性格又总是和?使酒?密不可分,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把饮酒的场景写活,少年游侠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前两句分写?新丰美酒?与?咸阳游侠?。二者本不一定相关,这里用对举方式来写,却给人这样的感觉:京华地区,著称于世的人物虽多,却只有少年游侠堪称人中之杰,新丰美酒堪称酒中之冠。而这二者,又象?快马须健儿,健儿须快马?那样,存在着密不可分、相得益彰的关系。新丰美酒,似乎天生就为少年游侠增色而设;少年游侠,没有新丰美酒也显不出他们的豪纵风流。第一句把酒写得很足,第二句写游侠,只须从容承接,轻轻一点,少年们的豪纵不羁之气、挥金如土之概都可想见。同时,这两句一张一弛的节奏、语调,还构成了一种特有的轻爽流利的风调,吟诵之余,少年游浃顾盼自如、风流自赏的神情也宛然在目了。前两句写了酒,也写了少年游侠,第三句?相逢意气为君饮?把二者连结在一起。?意气?包含的内容很丰富,轻生报国的壮烈情怀,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豪纵不羁的气质,使酒任性的作风,等等,都是侠少的共同特点,都可以包含在这似乎无所不包的?意气?之中。而这一切,对侠少们来说,无须经过长期

交往,只要相逢片刻,攀谈数语,就可以彼此倾心,一见如故。这就是所谓?相逢意气?。路逢知己,彼此都感到要为对方干上一杯,所以说?为君饮?,这三个字宛然侠少声口。不过是平常的相逢论交,在诗人笔下,被描绘得多么有声有色,多么富于动作性、戏剧性!

?系马高楼垂柳边?,这是生动精采的一笔。本来就要借饮酒写少年游侠,上句又已点明?为君饮?,箭在弦上,落句似必写宴饮场面。然而作者的笔却只写到酒楼前就戛然而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等情景统统留到幕后。这样侧面虚写要比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得多,含蕴丰富得多。诗人的意图,看来是要写出一种侠少特有的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调、精神风貌,而这,不是靠描摹宴饮场面能达到的。虚处传神,末句所用的正是这种艺术手法。这一句是由马、高楼、垂柳组成的一幅画面。马是侠客不可分的伴侣,写马,正所以衬托侠少的英武豪迈。高楼则正是在繁华街市上那所备有新丰美酒的华美酒楼了。高楼旁的垂柳,则与之相映成趣。它点缀了酒楼风光,使之在华美、热闹中显出雅致、飘逸,不流于市井的鄙俗。而这一切,又都是为了创造一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生活情调,为突出侠少的精神风貌服务。

7、大 风 歌

【西汉】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诗歌注释

①刘邦平英布(英布—公元前196年),秦末汉初名将。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汉朝人称这篇歌辞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始于《艺文类聚》)。

②威:威力;威武。加:凌驾。

③?海内?,四海之内,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④ ?兮?表示语气的词,类似现在的?啊?。

⑤安得:怎样得到。

诗歌译文

大风刮起来了,

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

威武平天下,荣归故乡。

怎样得到勇士去守卫国家的边疆啊!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说原名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汉族。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公元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位,共8年。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因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汉高祖,后世多沿用此。

10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课外古诗背诵篇目_白云泉

8、兰溪棹歌

【唐】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 ①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县西南。棹歌:渔民的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②凉月:新月。柳湾:种着柳树的河湾。

③越中: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

④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开时下的雨。

【译文】 一弯峨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深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赏析: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题中?兰溪?,即婺州兰溪县境内的兰溪(又称东阳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棹是船

桨,棹歌即船家摇桨时唱的歌。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兰溪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光辉,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次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南方二

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明艳的春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首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

9、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2.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3.栖:休息。 4.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念人的思绪。

“中庭地白树栖鸦”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句诗让我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不知秋思落谁家?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

10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课外古诗背诵篇目_白云泉

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10、霜 月

【唐】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

⑴霜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

⑵?初闻?两句: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晋书·乐志》:?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按:?水接天?之水,一说指霜月之光,即俗言月华如水。则此句乃言秋空明净,月色澄清。

⑶?青女?两句:《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腰玉女,主霜雪也。?素娥:谢庄《月赋》:?集素娥于后庭。?李周翰注:?常娥窃药奔月,……月色白,故云素娥。?婵娟:左思《吴都赋》:?檀药婵娟,玉润碧藓。?吕向注:?檀药婵娟皆美貌。?斗婵娟即比美。

【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李商隐 (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市)。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诗歌成就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四。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有《李义山诗集》。

11、鸟

【唐】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鸟》,通俗易懂,诚挚感人。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谁说这群小鸟的生命微小,它们与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有血有肉。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儿,幼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白居易在这首简短的七言绝句中,通过蕴含真情的?子待母

归?的自然现象,激起读者善良、仁爱之心,劝戒人们要爱惜鸟类、保护环境,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12、春 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释义:芳华:芬芳的鲜花。初:刚刚。庭树:花园里的树木。故:因此,所以。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诗文解释: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赏析:这首《春雪》,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

10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课外古诗背诵篇目_白云泉

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 。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

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13、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⑴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⑵受降城:回乐县的别称。

⑶芦管:笛子。

【译诗】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一说受降城是唐高宗时朔方总管张仁愿为抵御突厥的入侵而建筑的,有东、西、中三城。实误。诗题通过"闻笛",感受到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臵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14、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 释 城:指唐代京城长安。

诗家:诗人。 清景:美景。 上林:即上林苑,皇上的御花园。

锦:五色织成的绸绫。 俱:全,都。 作品译文 柳树刚冒出绿芽,也许没有似锦的鲜花美丽,可是诗人看到这幅景象却非常欣喜,因为他发现春天来到了。如果

等到满园春色,大家都出门看花,那不是太迟了吗?

赏 析:?诗家清景在新春?,诗人在京城东郊游玩时,看到初春的景色,不禁由衷地赞叹。但他并未实写春色,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赞叹道:新春时节真是诗人描写美景的最佳时刻啊。这样的?起?法令人意外,也让人产生好奇: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绿柳才黄半未匀?,第二句?承?第一句,开始具体描写早春景色,也是对上一句的回答。早春景色何其多哉,仿佛从哪里说都是可以,但从哪里说又无法总括全部。诗人别具匠心,只单从新发的柳芽入手,抓住其?半未黄?的特点。试想清爽的春风拂动下,柳条微曳,新芽初绽,星星点点的嫩黄点缀在柳枝间,柳树整体的颜色还未匀称净尽。这样的景色充满希望,盈溢生机,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由柳芽之姿而现早春之景,可谓独辟蹊径,令人称绝。

?若待上林花似锦?,这一句笔锋一?转?,不再谈早春景色,却提及上林苑繁花似锦的时候。既说繁花似锦,自然是早春过后的仲春时节,这似乎和诗的主旨?早春?不符,但这样?顾左右而言它?却是诗人的巧妙安排。等到御花园群花盛放的时节,那又怎样呢?

?出门俱是看花人?,末一句对上一句进行了解释,也是对全诗的结语。当御花园里百花争艳时,大家当然都会要去赏花观景,大发评论。错过这样的活动,似乎就错过了感受春天的机会。诗人在这里明写上林观花的现象,却是对这种随波逐流,人云亦

10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课外古诗背诵篇目_白云泉

云的做法不以为然。试想摩肩接踵,七嘴八舌的赏花活动中,恐怕会令欣赏春天景色的心情与兴致大打折扣。于是回来再想诗人所说的?诗家清景在新春?的说话,就会由衷的表示赞同了:只有在新春时节,自己或是与友人一起自由地,心无旁骛地欣赏景色,才能惬意与自在地抒发自己的情怀,诗情与豪兴才会油然而生,不期而致。于是,诗的末尾便呼应了开头,也更突出了早春的特色。

整首诗构思巧妙,虽只有第二句实写春色,而描写春色又只以柳芽一处而概括早春全景。后半段虽写仲春观花的惯常盛况,实际却更加反衬早春的独特与诗人的慧眼。

15、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3)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4)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5)故园:指故乡,家乡。[2][3]

作品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

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

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16、送高三之桂林

【唐】王昌龄

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 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夜色茫茫,诗人与好友面对着浩涉的潇湘江流把盏辞行。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重逢佳期何在?惟悠悠的梦乡里盼望着游子从桂林返航的归舟。我想到,那时的桂林,漫山遍岭的梅花开得灿烂夺目,使岭上的积雪也黯然失色,你归来的襟袖里还沾着馥郁的桂花清香呢……

17、晚 春

【唐】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10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课外古诗背诵篇目_白云泉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赏析】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

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18、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

⑴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⑵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⑶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一种观赏性植物,它的茎长似蔓,须建架供其攀援生长。

【译文】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拂动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赏 析: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

?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

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文章写出了夏日池塘的悠闲之感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mw7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