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新解 50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新解

摘要:本文从爱情婚姻本身探讨<红楼梦>的艺术价值、认识作用、现实意义,因为这是作者写作的初衷。当然。在阶级社会里,个人的思想、道德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曹雪芹在爱情婚姻的具体描写上。尽情地发泄真情。虽然字里行间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印痕,但仍不失长久的价值。今天评论<红楼梦>,如果仅从反封建的社会层面上认识。那就丢失了爱情婚姻个性描写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木石前盟;金玉良缘;发泄真情;有情人皆

成眷属

<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故事可以说耳熟能详,评论

家们万语千言,洋洋大观。综观当今论者,无非是在反封建的理论框架下做文章。而实际情况是.曹雪芹不是阶

级论者,也不懂得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他在《红楼梦>中呈现的一幕幕爱情悲剧有什么独特的审美意义呢?历

史的悲剧对后世的人们有什么警策作用呢?

<红楼梦》曲【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

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

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

难平。

所谓“金玉良缘”,指的是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婚姻关

系,薛宝钗有金锁,一个癞头和尚送了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錾在上面,并说日后遇见戴玉的方可下嫁。而贾宝玉从娘胎里带出来一块玉,一个癞僧镌上八

个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所谓木石前盟。指的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关系,出自于作者编造的神话故

事,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恩而下世为人.上演了一幕人间爱情悲剧。

僧道也好,神话也罢,不过是小说笔法。曹雪芹对爱情描写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呢?

金玉良缘令人很容易想到门当户对。是的,皇商家庭出身的薛宝钗与国公府公子贾宝玉是般配的。那么。如果林黛玉与贾宝玉结合就不般配吗?且不说黛玉之母

乃是荣国府老太君的女儿,就是她的父亲也是探花出

身,林府没贾府那般门庭高贵,但也是为官作宦之第。因此,把宝黛结合视为门不当户不对是说不通的。所谓“金玉”木石”之说只得另作解释。

木与石本是自然生长之物,且不说巍巍高山。即便

万方数据

口景圣琪

低矮丘陵,总会有树木花草相依相伴,寒来暑往,日晒雨

淋。不离不弃。再看金和玉吧,我们见过自然界纯粹的金和玉吗?金矿和玉矿是人开采的。经过人加工以后才

形成的,同样是人赋予它们以金贵之身,木石与金玉之别,在于天然和人为之分。

曹雪芹离经叛道爱情宣言的理论支点是什么呢?青

年男女由爱而婚是自然现象。纯粹是一种个人行为。而现实的婚姻制度、道德规范把婚姻当事人排斥在外,完

全由父母、媒人、和尚、道士、命相先生等等做主,是违背

人的自然本性的。不合情也不合理。他清醒地知道自己

的爱情宣言是绝对孤立的。然而仍要执拗地表示决心:“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探讨曹雪芹爱情观的社会意义,我们忽然发现,纳入“反封建”的范畴倒是歪打正着。因为奴隶社会时期的

西周就有爱情诗反映了跟作者所处社会相似的情况。“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

咏歌,各言其情者也”。q)《诗经?郑风?将仲子),写沉于爱河的少女告诫爱她的男人不能爬过墙头到她家里相会.

因为“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人之

多言亦可畏也”。家庭和社会都反对自由恋爱。<廊风?柏舟>中的那位少女忠于爱情的决心是大的,。之死矢靡

它”,然而,面对着母亲的反对,唯有伤心地哭叫:“母也,

天只!不谅人只!”《诗经》中的爱情诗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以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评价<红楼梦》中的爱情,大而化之地说“反封建”,当然是对的.但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作品就已经体现了大致相同的社会意义,再给《红楼梦)下这样的评语,有什么意

义呢?

<诗经》中两首诗的民间作者,笔下的女主人公都是

对自由恋爱的向往,都是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形式的反对。此后的爱情文学作品思想倾向也大致相

似。《红楼梦>则不同了,爱情中的男主人公贾宝玉则是“天下”、“古今”第一个“不肖”之人,他否定现实社会的一切制度。对从古至今的婚姻制度的公然挑衅,就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私生活,而是一种政治上的觉醒,是一

种对新制度新生活的呼唤。他的祖母贾老太太骂他是

“孽障”。他的母亲王夫人骂他是“魔头”,女人家直观“小

儿”的言行.觉得属于“异类”,骂骂而已。他的父亲贾政

是官场中人。政治敏感性强,意识到任其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忍无可忍之下,终于对其痛挞。当众门客拉劝

219

时.贾政说:“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

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弑父,你们才不劝不成!”贾政的话并非危言

耸听.无限上纲。贾宝玉如果有能力的话,很可能会揭竿而起。可惜他太软弱了,太孤单了。即便如此。他还是宁

为玉碎,不为瓦全,弃家而走,为了自己的追求,为了自

己的爱情。因此,我们的结论是:《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描写不仅仅是“反封建”。而是反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共同婚姻制度.曹雪芹所主张的正是马克思所说的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制度。

文学作品是靠具体形象来体现社会意义和思想的,最忌的是给人物贴上政治和思想标签。小说是俗文学。中国小说的传统写法是通过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来吸引读者,最忌把结果首先抖出来。曹雪芹犯了大忌,他在开篇不久便将宝黛爱情的结局以及贾宝玉的爱情观和盘托出。使人一览无余,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追求呢?

曹雪芹是语言文学艺术大师,他胸有成竹,要写出

一部“新奇别致”不落俗套的书来,“新”在哪里?“奇”在

何处?非常简单,就是要对“半世亲赌亲闻的几个女子”“追踪蹑迹”。“不敢稽加穿凿”。确实如此,宝黛爱情悲剧

的艺术感染力完全建立在对爱情真实具体描写的基础上,我们不妨看一看他们恋爱的全过程。

一、两小无猜

林黛玉一进荣国府,贾宝玉初次见面,反应强烈,觉

得“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我瞥见过的”。林黛玉的

第一眼印象也特别深,到了晚上。不由自主地淌下了眼泪。这样描写呼应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神话故事,表现两人投缘。但不是一见钟情,因为二人年纪尚小。贾母因

疼爱宝玉和黛玉.安排一双小儿女住在自己的院落内,于是“宝玉与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患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

商。”

真的一点矛盾也没有吗?也不是。当薛宝钗踏进荣府的时候.林黛玉心底就泛起波澜了,因为贾宝玉对薛

宝钗一样热情。作者生怕读者误解,特意作了说明:“那

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

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姐妹熟惯些。既熟惯,则

二、情窦初开

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国公府锦衣玉食的物质生万方数据

骂出“放屁”的粗话来。说明她已经有了少女防范性侵犯

的意识了。“天魔星”硬缠软磨。两个人终于脸对脸躺着说话,宝玉是不满足说淡话的,拉拉扯扯地要闻“幽香”,

于是。一番从“幽香”到“暖香”、“冷香”的斗趣打闹发生了。异性f.-I的吸引昭然若揭。宝黛在沁芳闸桥边桃花林中读《西厢记>更明白不过了。当宝玉脱I:I而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时。黛玉顿时竖起双眉,瞪起双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

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眼圈儿红了,并且转身就走。宝玉吓坏了,拦着她。赔礼道歉。并赌咒发誓,再不敢

了。少女的初恋感情世界是很微妙的。既有所求又有所

惧。因此,当宝玉直露表白时,黛玉是没有思想准备的,

“怒”和“嗔”是一种本能的下意识的反应。一见宝玉那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态度马上就转变了。“笑”就是对宝玉

传情的默认。

三、以心相许

这个阶段是宝黛爱情的成熟期,成熟,既需要阳光

雨露的滋润。也需要狂风巨浪的考验。海棠诗社的建立,为宝黛爱情幼苗的成长灌溉施肥。宝玉对黛玉诗词赞

赏有加,至少不完全是情人眼里出佳作,黛玉的灵气和

才气具有相当的磁力。随着爱情越来越浓烈,林黛玉的心病也愈来愈沉重。“金玉”之说的阴影交成了漆黑的乌

云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当宝玉不理解的时候,她说过这样一番话来:“我难道为叫你疏远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

呢!我为的是我的心。”黛玉的担心是有根据的,第二十

八回。宝玉眼中的宝钗是这样描写的:“只见脸若银盆,

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

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从初恋到热恋,贾宝玉始终在

钗黛之间徘徊游移,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他最终弃钗而

取黛的呢?书中告诉我们的是宝钗尽说仕途经济一类“混账话”。仿佛是人生理想志向的不同。当然,不能完全

排除。但根本原因却不在此,爱情之花要靠男女双方共

同培育,林黛玉的爱是炽热的,专一的,至死而不逾;而薛宝钗把爱视为大逆不道的行为。有意无意地避着宝

玉,宝玉的“情不情”最终被黛玉的“情情”所感染所同

化。

四、悲歌一曲

第三十四回,写贾宝玉被乃父贾政打得皮开内绽躺

在怡红院养伤时,命晴雯送两条半新半旧的手帕给黛玉,黛玉立刻体会出“意思”来。掌灯在手帕上题了三首

诗,“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

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

由此萌。”

林黛玉是怎么死的?有人认为她从小就有“弱症”。

推断是肺结核。最后吐血而死。如果稍微仔细读书,就不

会得此结论。此处写黛玉处于甜蜜的爱情之中.而胜桃

花。是的,原本就是个美人胎,受到爱情的滋润。当然更美了。然而,紧跟着一句话:“却不知病由此萌”。令人难解。

视姐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孩子之问吵吵闹闹常有。不能提高到争风吃醋的高度。

活,催促着宝黛早熟。贾宝玉性意识的萌发标志是与袭人的初试云雨情。宝黛二人的交往也开始从友情上升为

爱情了。爱情的摇篮就是大观园——国公府里独特的

。女儿国”。比较显山露水的有两个细节。潇湘馆的一日

午后,林黛玉正在午觉。宝玉进来了。要和她睡在一起。还说:。没有枕头.咱们在一个枕头上。”黛玉不假思索地

黛玉是一个极端执着的人.一旦终身目标坐实之后就不能更改了。虽然。接到宝玉的定情物后,“金玉良缘”

的心病消除了。但是。另一块心病:。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的最终结果怎么实现呢?那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婚姻门槛呀!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谁来为她做主?忧思成疾

是很自然的。当得知宝玉成亲的信息后,她所有的希望

皆破灭了,死是唯一的归宿.怎么死?绝食而亡!黛玉

吐血是急怒攻心所致。清醒之后,“反不伤心”,因为抱定必死之心,就无牵无挂了。黛玉没有选择投河、上吊、割腕等“速死”之法,她是干净女儿身,岂能被浊物污染!选择的是绝食,原本柔弱的身子。不吃不嚼,能熬得几

天?黛玉弥留之际。直声叫遭:“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

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地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

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

三更入梦遥!

黛玉拼出最后的一点力气.说出的半句话耐人寻

味,补全了,大概是“你好心狠”,是对宝玉的怨恨。作者不忍心写完,是因为宝玉也是受害者,心里苦得很,可谓生不如死。宝玉最终弃家出走。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悲剧画上了句号。感谢曹雪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真实

的封建末世的爱情悲剧长卷。

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是活生生的历史画卷。不但具有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而且对后世之人还具有较长时间的警策作用。曹雪芹探索爱情这一人生的真谛,其意义就是超越时空的。

以史为鉴,形象的历史更是一面绝好的镜子。一、当局者戒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文艺

作品永恒的主题,曹雪芹是责任感极强的艺术家。他拒

绝“淫秽污臭”,不步“俗套”之后尘,求真务实,发泄的是真情。红楼画卷中,两性关系的画面可以说五彩斑澜,美好与丑恶杂陈,几乎囊括现实生活中所有的两性关系。但是,读者还是比较容易将美丑分辨出来的。贵族男性主子们的娶妻纳妾,还有偷情等等,不是爱情,而是性占有。少男少女们的两性关系,也不完全是爱情,比如贾宝

玉与袭人、秦钟与智能等等,他们的性关系不是水到渠

成,而是喷泉的水瞬间爆发,应该视为性冲动。爱情需

要较长时间的培育才能稳固。《红楼梦》中真正的爱情发生在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问。还有司棋与潘又安、贾蔷与

龄官之间。

:、长辈者戒

男婚女嫁历来是家庭中的大事。家长辛辛苦苦把子

女养大,岁月将亲情积累得无比厚重。虽然子女成家标

志着可以放手了,但希望子女幸福仍然是不解的情结。

古训素有“养儿防老,积谷防荒”之说,子女婚姻直接影

响到家庭和自身的利益。中国传统的婚姻制度和伦理观念是“父母之命”。比较开明的家长有时还征求一下子女的意见,一般家长都是单方拍板。包办的结果如何呢?无

万方数据

数的婚姻悲剧都是包办造成的。贾母对贾宝玉和林黛玉

的亲情是浓厚的。有时甚至达到不讲原则是非的溺爱程度。但在婚姻问题上却是没有商量的余地。从贾母角度看,选择薛宝钗没有错,身体健康,美貌超群,恪守妇道,性格温和,端庄稳重,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孙媳妇。再加上皇商家庭出身,“珍珠如土金如铁”。真是天造地设的“金玉良缘”。贾母没想也根本不可能去想的问题是:贾宝玉

中意薛宝钗吗?有<红楼梦>读者和论者认为宝黛结合

是不会幸福的。o正像历史不能假设一样.文学作品也不

能假设,宝黛最终没有结合,幸福与否无从讨论。虽然现实生活中自由恋爱而结婚的男女,不和谐不幸福的常有,结了又离离了又结的现象并不鲜见。但私人生活的

酸甜苦辣应该由当局者品尝。局外人说三道四都是隔靴

搔痒。客观而论,贾母不是一个可恶的寡情的老太婆,然而她犯了一个根本性错误,无视宝黛的感情,亲情葬送了爱情,结果是一死一走,亲情也荡然无存。

贾母这个反面教员告诉我们什么呢?在婚姻问意

上,如果家长和子女意见相左,首先应该相互沟通,沟通不成应以子女的意愿为准.家长最忌以长者之位而相强

加。为人父为人母者谁愿意看到自己的子女一如宝黛的

结局呢?

三、好事者戒

婚姻明明是个人的私事。但中国国情常常有许多好事者掺和进来。掺和有利有弊,如果是补台,善莫大焉!古训:宇拆一座庙,不毁一门亲。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就是一个

反面教员。宝黛之恋。她是清楚的,她曾当着黛玉面历数宝玉各方面条件都是般配的.然而正是她想出的“掉包计”将宝黛送到死路上去。当然,罪魁祸首是贾母,但说

她是帮凶不为过吧?她为了讨好贾母。保住荣府内当家

的位置,视宝黛爱情如淡云轻风,为一己私利,置别人死

活于不顾。德性之差令人发指。宝黛之恋之婚跟王熙凤并无多大关系,他们是同辈,没有资格参与;权力欲极强

的她明明知道。黛玉成为宝二奶奶对她也构不成威胁。

仅仅为了讨好家长。她就挖空心思施出了掉包计。

笔者从红楼少男少女血和泪的悲剧中受到感染,把一些想法说给世人听听,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问题,而

是普通的实践问题,希望我们的社会喜剧多一些,悲剧

少一些。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一些。

历史是一面镜子,文学作品也是一面镜子。镜子的

优劣,首先取决于是否反映真实。如果是哈哈镜,将人照

得变形了。还有什么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呢?不少论者

断定《红楼梦》至少还管用一千年,是的,不朽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永远的精神财富。岁月带不走那些活生生的熟

悉的面容.也带不走做人的道理。

注释:

(D朱熹.<诗集传序>。

(参余秋雨谈<红楼梦>.2007年8月,<扬子晚报>。(作者单位: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

221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新解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景圣琪

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时代文学

SHIDAI WENXUE2009,""(17)0次

参考文献(2条)1.朱熹 诗集传序2.余秋雨 红楼梦 2007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于师号 天缘与人力--从"金锁"来历看"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

<红楼梦>中"金锁"的来历颇有可疑之处,文章主要从"何时而来语焉不详,薛姨母女话语自相矛盾,旁人影射真相,形势所迫、利益使然"四个方面论述了"金锁"应是薛家为制造"金玉良缘"而有意自造,并在此基础上对"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进行再认识.

2.期刊论文 曹舒平.李小梦.CAO Shu-ping.LI Xiao-meng "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悲剧的必然性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前盟"是知己之爱,也是叛逆者之爱.这种爱情损害了家世利益,不容于封建思想和制度,而被拆散,形成悲剧.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缘"虽说"终成眷属",但由于宝玉的出家,亦成悲剧.这两处悲剧都是封建末世时由封建家长所造成的,两者是时代的悲剧,其悲剧性是必然的.

3.期刊论文 景圣琪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新解 -文教资料2009,""(18)

本文从爱情婚姻本身探讨<红楼梦>的艺术价值、认识作用、现实意义,因为这是作者写作的初衷.曹雪芹在爱情婚姻的具体描写上,尽情地发泄真情,虽然字里行间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印痕,但仍不失长久的价值.今天评论<红楼梦>,如果仅从"反封建"的社会层面上认识,那就丢失了爱情婚姻个性描写的特殊意义.

4.期刊论文 白金杰.Bai Jinjie 从"摔玉"与"识锁"看钗黛的双重悲剧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宝玉两次摔玉都与黛玉有关,都以摔玉这特殊的方式表现了宝黛二人的宿命前缘,但都以摔玉不碎象征着木石前盟悲剧的不可扭转.同样,细读"识锁",揭示作者设置"金玉良缘"悲剧的深层意蕴,挖掘出作者对悲剧人生的哲理思考.

5.期刊论文 林世芳 钗黛悲剧:理想与现实的颉颃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1,""(3)

本文以实事求是精神,重新揭示钗黛婚姻的悲剧意蕴.它不是封建宗法制度肆意扼杀叛逆青年的幸福爱情,以政治婚姻代替感情婚姻.木石前盟属于理想型,金玉良缘属于现实型,由于贾宝玉执意追求理想主义,才酿造现实型婚姻的悲剧.钗黛悲剧体现着曹雪芹微妙的心态:美妙的理想与复杂的现实之间不可避免的对抗.

6.期刊论文 孔令彬.KONG Lingbin 宝黛初会与金玉之缘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23(3)

宝、黛、钗是<红楼梦>的三位主人公,对三人的第一次相见作者都有精彩的描绘,宝、黛初会是一种笔墨,钗、玉相会又是另一副笔墨,而宝、黛、钗三人的一起登场便拉开了恋爱婚姻的帷幕,这两次初会对塑造人物形象无疑都是一次浓彩重笔的描写,尤其是摔玉和看玉的细节凸现了三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7.期刊论文 孔令彬 试论"金玉良缘"对宝、黛、钗等人的心理暗示作用 -学术交流2010,""(5)

"金玉良缘"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奇缘,与"木石前盟"不同的是它以语言和符号的形式直接出现于宝、黛、钗的恋爱婚姻故事进程中,从而对小说中人物产生了或强烈或微妙、或显现或隐蔽的心理暗示作用.用暗示心理学的某些理论来解读"金玉良缘",会给我们带来不同于以往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作家在心理描写方面的独特艺术成就.

8.期刊论文 陶然 金玉良缘的凄美悲情 -五金科技2004,32(5)

金玉良缘是中国古时婚姻的象征.几千年来锁是早已作为一种文化深入人们的生活,人们不定期将锁具制成除邪、化吉的饰物来佩戴.然而一部<红楼梦>却将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爱情悲剧演绎得惊天地、泣鬼神,二百多年来震憾着无数中华儿女.尽管带有天命论的色彩,但仍说明锁文化对婚姻生活的影响非同小可.

9.期刊论文 李秋花.Li Qiuhua 从"木石"与"金玉"之说看曹雪芹的爱情审美观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9)

针对<红楼梦>里"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这两种说法,本文从说法、人物及宝黛钗三人之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探求曹雪芹的爱情雅俗观,阐述了"木石前盟"不敌"金玉良缘"的社会根由,揭示了<红楼梦>的爱情内涵对后世的启示意义以及作者对爱情、理想、生命的执著追求.

10.期刊论文 孙伟科 关于袭人形象的评价问题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4)

袭人形象是<红楼梦>塑造得最成功的文学人物之一.但其形象有被误解为耍奸、奴性和虚伪.其实袭人是敢作敢为的,也是大胆直露的,她的大多数言论具有犯上的性质.袭人没有得到好评的真正原因在于:在<红楼梦>的两大矛盾--父子矛盾、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矛盾中,她都站在了作者所崇扬价值的反面上.缺乏牢荣固宠之术使她失去宝玉,而类似于雪雁似的效忠主子又导致了薛宝钗对于她这个贰臣式人物的扫地出门.袭人的悲剧性正是一个个人"向上爬"的典型,换个角度说,她是大观园中个人奋斗者的典型,是不可能逾越社会阶层严格界限与鸿沟的悲剧人物.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hidwx200917040.aspx

授权使用:延安大学(yadx),授权号:91118e67-df34-4eea-b0ac-9e55012ad7fa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3日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mw7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