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 简答题
1.中国封建社会语文教学有哪些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与文史哲方面的教育综合在一起(语文教学存在于原始宗教、艺术、记事、生活之中,文化教育实行专制,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学典籍为主)(4分);发蒙先识字,后读经书 (“三、百、干、千”——《五经》《四书》——文选)(4分);读经为主,文选为辅(2分)。
2.什么是“原型内化”?
原型内化,就是将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自己头脑中转化,(4分)变成观念性的、(2分)简缩性的、(2分)内潜性的过程。(2分) 3.语文课程主要有哪些任务?
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内容的广博,过程的应用,目标的定向,态度的坚韧,方法的多样)(2分);发展语文能力(一般的语文能力:运用检索工具搜集处理信息,语感,记忆,思维,想象的能力)(2分);发展语文应用能力(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能力)(1分),发展审美和研究能力(1分);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分);构建和应用必要的语文知识(2分)。 4. 口语交际教学有哪些要求?
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社会交际实际,着力培养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兼顾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2分);创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2分);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2分):突出口语交际的实践操作性(2分);引导要切实、精当(1分);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培养口语交际能力(1分)。
5.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应注意什么?
科学性(以当代的学习理论和语文学科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设计和制作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结构合理,操作便捷)(4分);适用性(多媒体的选用:内容的选择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形式的选择要直观性较强的媒体,在能帮助学生理解或想象的时候使用,注意使用的顺序和时机)(4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2分)。 6.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①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1分)②教学目标和任务;(2分)③教学内容;(2分)④教师素质;(2分)⑤学生特点;(2分)⑥教学方法的适用性。(1分)
7.如何全面理解语文知识教学的综合实践原则?
语文知识教学的目的是指导言语实践,这种言语实践一定是具有综合性的。因此语文知识教学应该是一个综合统一体,(3分)包括知识与技能的综合;(1分)听说读写各种言语活动的综合;(1分)言语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综合;(1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 (1分)言语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综合;(1分)语文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2分) 8.合作学习具有哪些特征?
①相互支持、配合,促进性的互动;②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③有效沟通,互相信任,有效解决组内冲突;④对每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⑤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以上5点各2分)
9.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倾听的心理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①言语知觉阶段,对句子的声音模式进行分析;(3分)②结构分析阶段,以句子的表 面结构为线索来确定句子的意思;(3分)③利用阶段,把前一阶段得到的信息付诸实际使用。 (4分) 10.简述形成性评价的目的。
形成性评价是学习过程评价,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少数优秀学生,(1分)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2分)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3分)为教师提供反馈,改进和优化教学。(4分) 11.简答谈话的含义与主要特点。
谈话是指说与听在共同创设的语言情境相互应答的活动形式。(5分)其主要特点
是信息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话题灵活,语句松散等。(5分) 12.语文教学方法优化选择的原则是什么?
①多样。一是由教学内容、对象、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二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
动的需要,三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等所决定的;(2分)②综合。是由教学过程中教
师、学生的活动以及师生互动,即教与学的统一和综合。要求教师综合地考虑教学方法的教
养、教育、发展的功能,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选择教学方法;(2分)③灵活。教学活动是多变
1
的,教师要随机变换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教学方法是个变量;(3分)④创造。要木
在教学中对已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组合。(3分) 13.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 ①促进综合效应。借助多种媒体视听效应完成语言的加工、汲取,使思维受到启
发;②拓展选择空间。可满足师生的选择自由;③提供便捷手段。师生可及时调用所需内容, 为语文能力测量提供服务;④改善参与条件;⑤扩大共享范围。 14.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涵泳? ①使学生明白只有虚心定气,才能密察其意。“虚心”是指凝神静气,专心致志的精 神状态,还指读书要虚心;(3分)②引导学生懂得“默识心通”。读书要有一段静默寻思的过
程,应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3分)③引导学生学会“切己省察”。要求学生读书要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知识经验,学以致用;(3分)④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涵泳。(1分)
15.语文教学设计的要素有哪些?
①教育理念;②教学目的;③教学策略;④教学过程安排;⑤教学评价。
16.语文教学新理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分)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分)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分)④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分) 17.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是什么?
①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2分)②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其发展;(2分)③发挥教师特长,充分利用资源;(3分)④预想教学过程,制定最优策略。(3分)
18.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解读文本?
①从文学话语层面解读;(3分)②从文学形象层面解读;(3分)③从文学意蕴层面解读。 (4分)
19.作文知识结构中的陈述性知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3分)较丰富的百科知识;(3分)鲜活的生活经验和深刻体验的积累(4分)。 20.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些什么?
①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社会交际实际,着力培养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兼顾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2分)②创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2分)③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2分)④突出口语交际的实践操作性;(2分)⑤教师引导要切实、精当;(1分)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1分) 21.“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追求的教育理念包括哪些内容? ①教育民主;(2分)②多元主义价值观;(2分)③回归生活世界;(2分)④关爱自然;(2分)⑤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2分) 22.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①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2分)②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2分)③关注当代文化生活;(2分)④培养科学态度;(2分)⑤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2分)
23.依据获取信息的途径来划分,有哪些教学方法?
①语言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等);②直观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③实践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等);④自学的方法(包括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 24.设计作业应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①突出重点,落实教学目标;(2分)②要有启发性,避免机械操练,应着眼于素质教育; (2分)③形式多样,注重开发学生智力;(2分)④分量适当,避免学生负担过重;(2分)⑤具有弹性,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均能得到有效的训练。(2分) 25.简述阅读践行的内涵。
阅读践行就是学以致用。①善于借鉴阅读所得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观点去适应新情境,解决新问题,即实现读物意义的迁移;(5分)②用读物所传播的思想观点、情意态度去影响自我的主观世界,并且从反思内省到身体力行,即阅读的远迁移。(5分) 26. 语文课程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实践应用能力?
①识字写字能力,包括能识、能写、能说;(2分)②阅读能力,包括丰富积累,形成语感,能运用多种阅渎方法:(2分)③写作能力,包括实际的表达和交流;(2分)④口语交际能力,包括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2分)⑤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2分)
27.简述语文教学设计的性质。
它是从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出发,结合语文学科特点,(2分)按照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2分)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2分)结合教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2分)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所做出的一种策划。(2分) 28.倾听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①快速,敏锐地感知:(2分)②随时筛选、加工;(2分)③情绪的反馈;(2分)④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积极主动地进行理解、评价和想象。(4分) 29.从今天语文教学改革的角度谈谈古代写作教学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①注重基本功训练;(2.5分) ②多渎多改多写;(2.5分)③从模仿人手学作文;(2.5分)④先放后收。(2.5分)
30.请从一般教学环节的角度,概括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学习方法。 制定计划;(1.5分)有效预习;(1.5分)高效听课:(1.5分)优质作业;(1.5分)扎实复习(1.5分)课外学习,(1.5分)系统总结。(1分)
31.简介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
识字:集中识字、使用韵语和刘偶、正确处理文道关系、识字与生活联系、注重激发兴趣 (4分);阅读:熟读、精思、博览,评点法(2分);写什:注重基本功训练,多渎多写多收,从模仿人手,先放后收(4分)。
32.简述倾听的心理特点。
①快速、敏锐地感知;②随时筛选、加工;③情绪的反馈;①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积极主动地进行理解、评价和想象。 33. 语文教学设计主要有哪些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依据、表述)(4分);过程安排(学生认知、教学内容、教师、教育技术)(4分);教学策略(2分) 34.语文知识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精要,内容要少而精(2分);致用,便于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操作和运川(2分);综合实践(2分);注重言语情境(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学习范围,在疑难处学习,在精彩处学习)(4分) 35. 语文教帅应具备哪些教子能力?
钻研教材的能力<总体把握,把握单元组合的规律,把握课文个性,查阅资料)(2分);设计教学的能力(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安排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设计作业,板朽,写教案)(2分);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应变、浯言)(2分);处理作业的能力<2分);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2分)。 二 、论述题
1.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认识。
答: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主要涉及钻研教材、设计教学、驾驭课堂、处理作业、组织语文课外活动等方面。(以上五个方面各2分)
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论述6分。
2.联系教学实际,谈谈怎样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答:①让学生明确评什么、改什么,提供范文讨论,集体评改,使要求具体化;②指点评改的步骤:着眼全局,研究局部,再通读全文,从全局出发,看一看评改是否得当。③创造良好的评改环境,坚持鼓励原则。(以上3点各4分)举例论述4分
3.结合作文教学实际,谈谈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
答:①认识观察的重要,培养观察的兴趣;(2分)②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2分)
③提出观察要求,指导观察方法;(3分)④提供关于观察对象有关的知识;(3分)⑤指导观察和认 识事物的思想方法。(3分) 举例3分。 4.具体论述传统学习方法与现代学习方法的一般特征及辨证关系。
答:学习方法、语文学习方法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一经形成就一成不变的。
而是在语文学习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考、总结、归纳的,有着深厚的实践经验基础和现代心理学
基础。在中国语文教育中,语文学习方法是在传统学习理论和现代学习理论的相互碰撞、渗
透、交融中不断发展的。(2分)
我国古代学习的概念是:通过接受、仿效、练习以习得知识、技能。早就提出“博学、审问、
慎思、明辨、笃行”的教学过程,非常注意志向、注意、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学习方法具有依赖性、被动性、封闭性、个体性、保守性。(4分)
现代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学习对我国学习理论和
学习实践的影响很大。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应运而生。与中国传
统学习相比,现代学习理论更注重主动发现,重视学习者的个 2
性、主动性,注重过程。(4分)
中国传统学习与现代学习理论各有长短,各有其存在的价值,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二者的
辩证统一、矛盾斗争,推动着学习和学习方法的发展。(4分) 5.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请举例论述你是怎样做的?
1.良好的习惯:①写字习惯,即书写规范、端正、整洁;(2分)②说普通话的习惯;(2分)③读书看报的习惯;(2分)④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2分)⑤默读的习惯;(1分)⑥积累语言的习惯;(2分)⑦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2分)举例说明3分。 6.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你是如何运用“还原语境”的策略的? ①利用上下文微观语境;(3分)②探查写作活动发生的时间、场合、心态等中观语境; (4分)③追寻作者所处的历史、社会、文化状况等宏观语境。(4分)举例说明5分。
7.结合教学实际具体论述语文知识教学的基本原则。
①精要致用:语文知识内容的选择要少而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程度;便于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操作和应用,能够形成能力。(4分)②综合实践: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各种言语活动的综合,言语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综合,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言语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综合,语文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4分)③注重言语情境: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定取舍,在疑难处学习,在精彩处学习。(4分)联系实际具体论述4分。 8.举例论述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①认识观察的重要,培养观察的兴趣;(2分)②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2分)③提出观察要求,指导观察方法;(2分)④提供关于观察对象有关的知识;(2分)⑤指导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2分)联系实际具体论述6分。 9.为什么学生缺乏写作欲望?联系作文教学实际谈谈你是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
1.①对生活缺乏观察、感受和体验‘(1分)②阅读量少,知识和思想贫乏;(1分)③语文基础差,写字、造句等都遇到困难;(1分)④作文屡遭失败,挫伤了写作积极性。(1分)
具体引导:①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1分)开掘“胸中积蓄”;(1分)把学生引入现实生活‘(1分)②通过阅渎来启迪智慧,激发写作热情‘(2分)③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加强基础知识教学。(2分)联系教学实际5分,共16分。
10.教师作为“教育促进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表现?请结合教学实际论述。
2.①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②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智力; ③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 ⑤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⑥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作分弘门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举例4分。共16分。
11.结合作文教学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的。 认识观察的重要,培养兴趣(2分);明确观察目的,选扦观察对象,养成习惯(3分):提出观察要求,指导方法(2分);提供关于观察对象的有关知识(2分);指导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思想力法(2分)。举例并作具体分析;分。共16分
12.结合教学实际,具体论述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整体感悟的方法。
引导学牛厂解文本的全局(3分);促成原初感悟(在初步熟悉读物的内容之后,随之而生的一种原始感觉)(3分);形成阅渎期待(2分);从初感发展到评说(3分)。举例并具体分析5分。共10分 13.举例说明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问题应具有适当的难度(提问产生“跳一跳,摘桃子”的效应)(2分);问题有具体的针对性(问题的覆盖面,提问对象的辐射面,难易适度)(3分);问题具有连续性(2分);应及时反馈 (表扬、鼓励)(2分);不要使学生处于连续的“被追问”状态(2分)。举例论述5分。共16分 14.结合作文教学实际,谈谈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采用情境教学,使学生产生写作欲望(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开掘他们“胸中积蓄”,把学生引入现实生活)(6分);通过阅读来启迪智慧,激发写作热情(自由阅读,自由写作,为写作安排阅读)(3分);在阅读和写作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2分)。举例论述5分。共16分. 三、分析题
1.本案例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请梳理出教学思路。(12分) 2.本案例突出体现了哪些教学理念?(6分)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实录 师:在当代诗人中,有一个我们颇为陌生的名字,叫海子。2001年,“人民文学诗歌奖”在
空缺了两年之后,授予给他和另一位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 开》。我们先读一遍。 (学生自由诵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一定会受到精神上的影响和情绪上的感染,请说说你的原初体验。要
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讲空话、套话。
生1:这首诗有某种吸引力,让人总是欲罢不能,也许是作者诗中那种乐观向上感染了我, 读时觉得很轻松、清新、温暖。
生2:写得很朴实,没有什么华丽辞藻,写的是一种平凡安逸幸福的生活,读了之后令人很 向往。
生3:读完这首诗,让人觉得自己十分幸福,觉得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十分美好。
生4:我感到了生活是如此美好,可以和每一个人分享快乐。 生5:这首诗语言并不是十分华丽,但是能让人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心中涌起浓浓的春 意。
生6:全诗不长,但字字句句都透出一种温馨,一种真情。形式很随意,表达很自然。表达 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读过之后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放松感觉,“活着”真好。
师:再读一读。透过字句,请你想象推测一下,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生7:作者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比较善良,对生活充满希望。 生8:诗人大概是长期受到什么“痛苦”的缠绕,终于有一天,他挣脱了,可以做一个幸福的
人,可以为那些自己热爱的人做出诚挚的祝福了。
生9:根据诗句的用语和所描述的细腻程度,我想她是个女的;然后,诗中多次提到幸福,
我觉得她是一个渴望得到幸福,并不断追求幸福的人;诗中不难看出她生活的艰苦,因此要追 求幸福。
生10:作者是一个易于满足、懂得幸福的人,或者也许作者是在经历了某种变故后,豁然
开朗,懂得了幸福的真谛,希望别人也能快乐,热爱生活。 生11:被什么东西束缚着,没有很大的自由,所以向往一种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心地善 良,关爱别人。
生12:作者可能是一个游牧诗人,家住在农村,生活水平不高,最大的愿望是周游世界。
他为人肯定很乐观、友善,肯定是北方人,家乡有山有河,他以前可能不幸福。
生13:我想既然第一句为“从明天起?”那么当时作者必不幸福,可能处于低谷之中,但
作者乐观、积极,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保持着对世界的美好憧憬。
生14:诗人住在大海边,房子周围有一排花。诗人正值青年,刚刚开始独立生活,对未来
充满希望。诗人喜欢田园生活,不追求奢华。
生15:诗人以前不是很乐观,可能有点自闭,情绪不是很好,活得可能很压抑很孤独。
师: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
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3月26日去世。
海子的生前好友、诗人西川回忆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
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
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可见他已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诗歌事业
中,达到了忘我的境地,以牺牲尘世的幸福生活为代价了。 海子也是一个沉湎于心灵孤独之旅的诗人,一个理想主义的诗人。他具有复杂性格,二重
人格,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
听了刚才的介绍,请再读本诗,请注意“从明天起”、“只愿”二字。然后说说自己新的理解 与感悟。(生读)
生16:听完老师对海子的悲惨一生的介绍,再来读本诗,的确是能够看出海子对幸福,哪
怕是一丁点的幸福的渴望。最后几个“愿你”,也是他对其他 3
人的一种祝福吧,“只愿”也说明了
他的无奈,他的处境艰难,我起初的揣测错了。
生17:听到老师说到海子心灵的孤独之旅,我颇有感慨。一个孤独的人,往往去追求别人看似很平凡的东西:喂马,劈柴??“只愿”两个字打破了原先编织起来的理想境界,把正在神
游的诗人拉回了现实,一种无可奈何体现了出来。但在初读时却没有注意到这点,始终觉得整 首诗是轻快的。也许在不如意又自认为无法改变现实时才会这样。
生18:听了老师刚才的介绍,再读时,我觉得可能诗人那时候已经有点精神崩溃了,他虽 然希望自己的明天能够幸福,但更多的是祝福世人,而自己“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者 对自己的生活仍充满憧憬,但他心中的那份自闭却使得他无法摆脱。 生19:“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体现作者热爱美好人间,但厌恶人间的丑恶。
生20:诗人不愿放弃理想中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又祝愿生活在“尘世”之中的
人们能幸福快乐,像一个人在爬天梯爬到一半,一面想着自己快点爬上天堂,一边又祝福在脚
下那片大地上幸福生活的人们快乐,是以一种局外人角度来看的。
生21: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的孤独,他祝福所有的人在尘世获得幸福,而他自己却只
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幻想自己想过的生活。
师:现在,请你以研究性阅读的方式,去欣赏、体会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如果你认为诗歌中 存在不足,也可指出。
(学生边读边写,5分钟之后小组交流,再作全班交流)
生22:这首诗的感觉很纯,让人想象到那很美的意境,蕴涵着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美好景致
的憧憬,但是那种意境过于理想化。 生23:全诗塑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它的无比热爱与憧憬,也给读 者无比的联想。
生24:整首诗只用了一些简单的意象,单纯平实的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真挚的感情。 生25:开创了一种新的朴素的浪漫主义写法,语句不含(华丽)辞藻,类似归有光。
生26:这首诗歌的开头形式与其他诗歌不同,他以“从明天起”开头,引人往下读,向人描
绘着一幅明天的美丽画卷。最后一段有三个“愿你”,强烈表达了作者肯定世俗生活,但又不愿 坠人世俗生活的思想。最后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第一段及诗题前后呼应,再
次表达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渴望,对世外桃源的渴望。
师:我不介绍自己的研读感受,因为有更好的一一刘真福先生的《明丽的画,空灵的心》。 (师读)
师:听了他人的赏析文章,对照自己的赏析阅读,请你做个反省比较,说说自己阅读优点在 哪里,不足何在。
生27:听了赏析文章,感到每一次研读欣赏都没有把每节的不同意象区分开来欣赏理解;
或者是没有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
生28:读诗时,没有将全部感情注入其中,导致有时无法真切地表达出感受。 .
生29:课外阅读时对作家了解不深,不能透彻地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生30:在深入阅读过程中要注意老师的提示,这样有助于更加正确地理解文章,而不至于 误差过大。
生3l:对诗中的一些意象、词语等没有深入揣摩,思维不够活跃,发言也不积极。
生32: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好像总是浮在表面,想再深入一点,却总是无法做到。我想多读 多体会是唯一的方法吧。
师:老师再介绍一篇关于海子诗与死亡的文章。(略)
师:请各位以现在的心情、现在的体验,自由朗读全诗,边读,边体会。
(学生读后,教师也读了一遍)
师:现在你或许有了新的体验,新的感受,请你说一说,好吗? 生33:听了几篇有关海子及死亡的文章之后再来读本诗,似乎先前我的判断变得如此苍 白和肤浅。作者在诗中无疑是充满了他的感情的,他是痛苦的,
但他幢憬希望;他是封闭的,但
他渴望沟通。在诗的意境里似乎只有他一个人,只有他才是一切动作的“主动者”。这是一种
多么悲哀的告白呀!向往着天堂似的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也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生34:诗人多么想拥有一个温暖的地方容纳自己,他想走出困顿,走出寂寞,走向幸福。
生35:再读海子的诗,感到了他内心的痛苦。他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向往着天堂似的自
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也爱着身边的每——个人。
生36:在了解了海子以及他的一些文章后,心里有——些阴影。但仍觉得涛的温暖、清新。
他甚至还关心着别人,希望别人得到幸福。 师:大家说得很好。我们再来读一渎这首诗。 (全班齐读)
师:现在就要下课了,请每人说一句最有感触的话,作为学习本诗的结束语。
生37:我们不仅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要勇敢地面对世界,面对生活。
生38:在诗人的祝愿中,让我们做一个幸福的人吧! 生39:执著固然可叹,生命更需珍惜。
生40: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生命不可抛。 生41:海子是一个诗坛高手,却不是一个生活高手。我们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学会在生活 中快乐。
生42:海子是死了,走向了另一个世界,然而他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是我们所应该具有
的。我们不能轻视生命,因为生命是最宝贵的。
生43:尘世中没有幸福的桃源,脱俗的灵魂应当住于天堂。 生44:虽然作者生前的生活并不宽裕,但他留给我们的诗却是无价的。
生45:人原来可以在想象中活得如此快乐如此脱离现实,而我不是海子,所以我现实地活 着,寻找我该寻找的幸福。
生46:海子,去你所需要的世界,去拥有你所需要的东西吧,谢谢你对我们的祝福。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课! 答:1.(12分)
①共9个环节:导人一初读一再读一介绍诗人一三读一四读一引入相关材料一五读一学生谈体会结束。(3分)②按照学生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3分)③初读、再读阶段,主要是对诗文进行感知,由对诗文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推测诗人的思想性格——孤独、封闭;(2分)④了解了诗人的情况后的三读、四读,学生对诗文的认识已有所提升——既肯定人间的美好,又固守清高、孤独;(2分)⑤在对比他人的文章,五读诗文后,已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珍惜生命,勇敢面对人生。(2分)
2.(6分)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一教学目标由学生自主确定,以体验性学习为主;②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一一将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支架,其中也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教育,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理念,不单是“育人”。③教师的组织、引导到位。学生理解诗作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以上3点各2分) 3.教师是如何处理教材的?(4分)
4.该教学个案有哪些主要教学环节?(6分)
5.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什么显著特点,起到什么效果?请举例说明。(8分)
《林黛玉进贾府》课堂教学实录
师:《红楼梦》是部“百科全书”,品读这部鸿篇巨著,要花费很多时间。今天,我们仅从文学角度节选部分内容的两个主要人物进行点评,从而欣赏曹雪芹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艺。 师:什么是“点评式读书法”?“点评”,就是圈点并批评。“圈点”,是在需要评论的地方画圈或点点,做些符号。“批评”就是评论。语言学家王力说:“看一本好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就可以说你没有好好看。你好好看的时候,总会有意见。”这个“意见”用刚才说的圈点方式写出来,就是你的点评。下面,我就以林黛玉为例试做点评。
(学生齐读“宝玉见黛玉”部分)
例1: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罾烟眉,一双似喜
师:我在“与众各别”下面画了线,觉得从中能看出林黛玉跟别人不一样,超凡脱俗。还有 “罾烟眉”,我也加了点,“罾烟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眉呢7. 生:像一抹青烟似的眉。 师:对。淡、轻、秀。还有,“含情目”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4
生: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师:我做了这样的点评:“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
师:在此,我还要提示大家注意欣赏古代小说的方法。
欣赏方法一:要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
当邢夫人苦留黛玉吃晚饭时,黛玉有什么表现呢? 例2: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 生:得体,有修养。
师:我在旁做了这样的点评:语言之得体,声声入耳。既表对邢夫人之尊敬、感激,又明白己顾全大局之礼。乃“步步留心”之具体表现也。
师:林黛玉进贾府,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这种周到的语言,正是她小心谨慎的具体表现。 再看:
例3:当日林如海教女??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 师:林黛玉接了茶准备干什么的? 生:喝的。
师:实际上这茶是用来喝的吗?
生:不是。从后文“黛玉照样漱了口,盥了手,又见端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可见这茶不是用来喝的。
师:正因为黛玉的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才没有将漱口水当茶喝。我在旁写了如下的评语:连生活习惯也亦步亦趋,可见其小心到了何种程度。
师:生活习惯是长时间里形成的,很难改变。但林黛玉进了贾府,连生活习惯也要随现在的环境,可见她小心到了何种程度。 欣赏方法二:由表及里,透过人物言行认识人物思想性格。 师:在阅读时,我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
(学生没有什么反映,师提示)
例4: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只念了《四书》”,而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她却回答:“不曾读”。一个小问题两种回答。为什么?
(学生反映热烈,相互小声交流)
生:宝玉不喜欢读书,为了迎合他。 生: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
师:好。大家想,听完贾母的话,黛玉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生:贾母对她有点不满。 生:自己不太谦虚。
师:针对这一问题,我做了这样的评点:黛玉发现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觉得自己失了口,所以宝玉问时改了口,表现她谨慎小心的性格。
师:诸如这类的地方,需要我们在读书时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这样才能鉴赏出丰富的含义来,所以,我们在此提示第三种欣赏方法。
欣赏方法三:要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含蓄隽永之处应该问一个“为什么”,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 讲到这里,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生出这样的疑问:黛玉在自己外婆家为什么要这么小心谨慎呢?
生:因为贾府是名门望族,黛玉的出身、家庭与贾府比起来较低微,所以,她很在意,怕被别人耻笑。
师: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即使在外婆家也“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表现了她“寄人篱下”的心境。 在此,我要提示第四种欣赏方法。
欣赏方法四:要从分析环境人手,看人物命运与思想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师:从以上的分析点评中,我们可以知道林黛玉是一位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孤傲自尊的女子。
下面我们来点评王熙凤这一形象。 (生分组讨论)
师:现在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生1:(投影)我们主要点评王熙风的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从黛玉的心理活动中,可以得知王熙凤人非常胆大、不拘一格,也略显出一些掌权者的气派。因为王熙凤主要是料理和主管贾府一些日常事物的,手中掌握着财政大权,可以说是实际当家人。再从她的衣着来看,充分表现了当权者那种华丽富贵的气派。另外,贾母称她“辣子”,便足以让人感受到她骨子里的泼辣之气。总之,王熙风是非常精明能干、胆大心细又透出几分泼辣的人。
师:很好,特别是关于“辣子”的点评,用语准确。 生2:我们点评王熙风夸黛玉这部分:“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有点恭维,因为她知道贾母喜欢黛玉,所以刻意去讨好贾母。后来又体贴地问黛玉上过学没有?如果有什么事都只管找她,都说明她是贾府的实际掌权人。还有她跟王夫人的对话,说明她懂得察言观色去迎合别人。她有能干的一面,但又比较狡黠。
师:很好,辩证地看待这个人物。 生3:“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里末见其形,先闻其声。还有通过黛玉的心理描写,刻画出王熙凤在严肃的场合还那么随便说笑、放肆,这都是由于贾母对她的宠爱,从而点出了她在贾府的特殊地位。
师:好。这三位同学的点评,从语言、外貌、回王夫人话几个方面人手。还有哪个组要点评?我们班最胆小的一位也勇敢地走上来了。 (生鼓掌)
生:众人的严肃恭谨,王熙凤的放诞无理,通过这一对比,可以看出她在贾府的地位比较特殊,性格也比较泼辣。从她转悲为喜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机变、狡黠、八面玲珑的人物。“丫头、老婆子不好,只管告诉我。”可以看出她作为当家人的身份和威势。还有从她的出场,穿着打扮,谈吐行动等可以看出她在贾府有着特殊的权势地位,是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 师:“炙手可热”很恰当。 (学生中还有举手的)
师:刚才同学们的点评都非常精彩。不过,我觉得有的地方还不够深刻,下面提供一些名家点评,帮助我们提升鉴赏的水平。 师:对王熙凤出场,脂砚斋的点评是:“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文字非仙助即神助,从何得此机括耶?”
师:王熙风的容貌,怎么没有人去评?我们重点说一下。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师:中国古代美女的特点是“丹凤眼,柳叶眉”,可见,王熙凤也是一个很漂亮的女子。不过,在“丹凤”之后却加上了“三角”二字,在“柳叶”之后也多了“吊梢”一词,这两个词大家一定不要放过,要好好探个究竟。脂砚斋是这样点评的:“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风。”“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像至此者?”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作者读过麻衣相法:三角眼和吊眉梢有狡黠、狠毒、性巧、通变等意义。这样写是为了借以揭示王熙凤的性格为人。还有“粉面含春威不露”,这句也评得不够。 “春”和“威”是两个相对的词语,尤其不要放过,要细细咀嚼、品味。像春风般一团和气的外表里却藏着看不见的威势,笑里藏刀,有人这样说王熙凤“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所以,这段描写,可以概括为: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狡黠,这样的描写,就把王熙凤的形和神表露无遗。
师:再看熙凤见黛玉一节。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因笑道“天下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
神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师:刚才许多同学都就这段评论了她的逢迎、周到、八面玲珑。看脂砚斋是怎么评论的:
“这方是阿凤言语。若一味浮词套语,岂复为阿凤哉?出自风口,黛玉风姿可知。”
师:为了更好地体会这段语言的精妙,我们做一个小练习,刚才王熙凤的一番话,使在场的相关人物都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填写下列空白。
这段话,使_________欢心,_______感到温暖,________感到愉悦,_______觉得内心平衡。
师:称赞黛玉实际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三姐妹这些嫡亲的孙女,真是面面俱到,圆滑 之至!
师:对王熙凤的感情变化之快:“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前人评曰:“何旋转之速如是?”王蒙评:“着一‘忙’字而性情全出。”
师:仅这一个“忙”字就人木三分地刻画了她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性格特点。 师:“回王夫人”一节中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脂批:“余知此缎,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 前人评:“贼耶?鬼耶?”
表明王熙凤精明能干、心机过人。 5
师: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贯于玩
弄权术的人。她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师:《红楼梦》博大精深,我们这堂课的鉴赏,对曹雪芹艺术匠心的体味,也只能管窥蠡测。希望大家课后能积极实践“点评式读书法”,利用我们今天所提示的欣赏方法用心体会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艺术技巧和语言特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运用这堂课所学的方法点评贾宝玉这一人物。
3.灵活处理教材·,没有片面追求完整和全面;(2分)在教材的具体处理上选取了林黛玉和王熙凤这两个人物作为课堂上的点评内容,重点突出,不枝不蔓。(2分)
4.教师示范引导;(2分)学生实践探索;(2分)名家点评共享。(2分)
5.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发现、感受、体验文本语言在塑造人物方面之精妙,在具体的审美中获得精神愉悦和对作品的理解,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2分)注重教给方法。紧紧抓住“品味语言”这一切人口,由教师示范解析、学生实践鉴赏、名家点评共享等几个环节层层推进,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了解和实践“点评式读书法”,使师生鉴赏思维不断碰撞,与名家点评不断共鸣,学生在鉴赏文本之美的过程中也学习了文学作品欣赏方法。(3分)注重阅读鉴赏与思维训练相结合,课内练习与课外练习相结合。(1分)举例分析2分。
注:论述题和分析题能答出要点进行具体论述分析即可,不要求语言表述上的完全一致。
6.这节课体现了哪些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12分) 7.这节课有哪些明显的不足?(6分) 《雨巷》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现代诗歌的学习就要落下帷幕了,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豪迈大气,风流才子徐志摩的潇洒飘逸,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面对多难的父老乡亲,诗人闻一多、艾青所发出的痛苦呼喊,今天让我们撑一把油纸伞,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聆听潇潇春雨,感受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寂寞惆怅。 (投影第一幅图片)
师:从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懂得了先了解诗人及其创作的背景,有哪些同学愿意讲讲你所知道的戴望舒?
生1:戴望舒,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32年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师:不错,看来你对戴望舒还是很了解的,我想知道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些的?
生1:上网查到的。
师:你很注重他的经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我们今天读到的《雨巷》,是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有谁替他补充一下。 生2: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正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不久,诗人在诗中表达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孤寂惆怅,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不能实现的深深失落。
师:非常好。我们把两位同学的发言综合起来,再来朗读这首诗就容易多了。(投影第二幅图片: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一:参读,论其诗知其人)要了解诗人的生平、诗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文学主张。
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多是一些低沉辛酸的回忆,反映生活的寂寞和厌倦,感伤气息浓重。抗战爆发后,他从忧郁的梦中惊醒,留下了一些和以前风格不同的歌颂抗日战争的诗篇,不仅抒叹个人的苦难,而且抒发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投影第三幅图片)
他早年留学法国,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特别是法国作家魏尔伦(板书),魏尔伦是巴黎公社时期的知识分子。巴黎公社失败后,知识分子的沮丧失望与周围肮脏丑恶的环境构成了一出悲剧。戴望舒是“五四”中走过来的青年,被“五四”激发的热情和大革命失败的惆怅形成了诗人特有的情结,他找不出生活和理想的出路,心中的郁结就投影到他的作品中,忧伤而惆怅。
师:请同学默·诵——遍(学生默诵)。
师:诗歌要反复诵读。理解如何,从你们的朗读中就可以看出。
(投影第四幅图片: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二:美读) 师:先请我们班女同学来朗诵几段。(女生读)
师:感情基调把握很好,只是觉得软绵绵的,无力,要知道忧伤并不等于无力,要从内心体会。有哪位同学愿意试一试?
(一女生开始朗诵,语凋低沉,老师巡视) 师:大家感觉怎么样? 生:声音小了一点。
师:语调节奏轻重处理怎么样?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31_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生(齐):节奏把握很好,语调也符合感情。 师:轻重音处理得好不好? 生:不太好。 师:老师觉得有些地方也需要改改。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又彷徨”,第三节“行”,第四节的“飘过”等等地方要重读,声音要舒缓,不要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诵一遍,注意老师刚才说的几点。 (生自由朗诵,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朗诵时要注意语调、节奏、轻重,下去以后好好体会。同学们现在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能否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诗人笔下的文字转化成画面,请同学们拿出纸笔,试着画一画。
师:(放《雨巷》的朗诵)大家耳朵里听,心里想,手中画。有没有同学愿意到讲台上来画?(一男生和一女生上台画)
师:(巡视)我看到有些同学把丁香般的姑娘画成了魔鬼一样。 (台上女生先画完)
师:大家感觉怎么样?有没有画出雨巷的韵味? 生:好像没画出下雨的感觉。
师:同学们的眼光很敏锐,一下子发现了问题,你画的有没有这种感觉?
生:有呀。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画的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相互展示自己的画)
师:雨巷的韵味基本画出来了。(在投影仪上投影学生画作)撑着油纸伞,悠长悠长的雨 巷,这些特征体现得很好,不错。
(一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余学生看后大笑)
师:他画了两个人物一前一后,很写意,请大家欣赏。 (学生发笑)
师:没看见雨巷,只见到小辫。还有没有同学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又一生展示自己的画后,其余学生大笑)
师:雨巷在哪里?哦,找到了,在后面,他的这幅画,人物的比例过大,景物的比例太小,看起)《就不太协调,有点头重脚轻。
(台上男生画完)
师:我们二起来欣赏一下。他的这幅画用笔繁杂,画了两间相对的房子,但悠长悠长的雨巷不见了,女同学画的虽然只有几笔,但雨巷的韵味出来了。把文字的东西转化成画面,这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是我们读诗赏诗的基础。诗人是把自己的情感(愤怒也好高兴也好)转化成文字,转化成画面。愤怒了就有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就有了风雨雷电,高兴了,就有了鸟语花香、春暖花开。我们读诗就要反过来,要透过一幅幅的画面窥探诗人的内心情感。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在自学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
师:(投影第五幅图片: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三:议读) 生: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丁香般的姑娘是写实的还是有象征意义?
师:好,哪个小组有自己的看法,想好了可以先说。 生:用“丁香”来形容姑娘,是因为丁香的颜色是白色或紫色,是一种愁怨的代表,是悲伤的情绪,而《雨巷》中就表现出诗人的忧伤,诗人的情与景刚好切合。
师:哦,诗人找到了很好的对应点,我觉得诗人最难的不是抒发情绪,而是以什么样的意象来表达这种情绪,太熟了,大家都用过,太生了,大家都没见过,不能引起共鸣。好,老师准备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丁香的五幅图片)看,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古代文人常以它作为忧愁情绪的代词,以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并非戴望舒的独创。李景的《浣溪沙》中就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的《代赠》诗中也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戴望舒在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
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再加上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词。同学们现在明白了吗?
生:丁香般的姑娘是实指还是有什么象征意义? 师:丁香般的姑娘存不存在? 生:不存在。
师:何以不存在?
生:是诗人虚构出来的。
师:诗人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人物?
生:寄托自己的情感,把它们作为理想的化身。 师:他的理想是什么?
生:我觉得他那个时候心中充满了渴求,但又不是很明确,虽然美好但又琢磨不定,所以他笔下的姑娘既美丽又飘忽不定。
师:我看他的想法很有道理,其他同学觉得怎样? 生:我觉得诗人笔下的丁香姑娘是写实的。 6
师:你有什么根据?
生:我上网看过诗人写这首诗时正与一位姑娘热恋,诗中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他热恋的对象。
师:所以你认为他是写实的。 生:对呀。
师:戴望舒的这首诗有些人确实把它当作爱情诗来解读,理由也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但更多的人是把它当作政治诗来解读,我想不管是政治诗还是爱情诗,我们要懂得诗人笔下的意象有它的特殊含意,不是凭空而来。
生:老师,那你的看法呢?
师:我比较同意第二种说法。大家别忘记了我们前面讲到的背景知识,在白色恐怖之下的诗人有追求,但又看不到前途,失意彷徨、孤寂、苦闷,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因而笔下丁香般的姑娘是走近又飘过。好,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把《雨巷》写得那么悲凉?
师:注意她用了一个“悲凉”,有没有同学帮她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想这和诗人写此诗的心境有关,诗人内心的寂寞惆怅与雨巷的寂寞刚好吻合,因而给人感觉悲凉。
师:我觉得他回答非常准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看法? 生:没有。
师:那好,我们听一听下面同学的问题。
生:诗人为什么撑一把油纸伞而不是布伞,都下雨了,油纸伞根本挡不了雨,为何还要用它?
师:为什么不穿雨衣,或蓑衣?(生大笑)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大家帮他想想,看有没有合适的答案。
生:油纸伞很容易破,这与诗人理想的破灭刚好吻合。 师:哦,找到对应点了,那撑一把纸伞不就得了。 生:我觉得是太贫穷了,没有办法。
师:我现在要是撑一把油纸伞走在广州的街头,你认为是贫穷还是浪漫?
生:非常浪漫。
师:看来,大家也不认可这位同学的观点。老师认为写油纸伞一是写实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家就是用油纸伞,很普遍;二是写虚的,雨打在油纸伞上,飘忽朦胧,与悠长悠长的雨巷刚好营造了一种幽静朦胧的意境,换成了雨衣不行,蓑衣不行,太阳伞更不行。(生大笑)
师:大家提的问题老师真的很欣赏,说明同学们在自学过程中确实花了功夫,因为时间的关系,其他的问题要留到早晚自习的时间来解决,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到时老师再和你们一起研究研究。
师:好,我们现在一起有感情地朗诵一遍。 (生齐读) 师:(投影图片,现代诗歌赏读方法四:比读。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大家刚才读得比前几次好,尤其是重音把握较好,明天早读再好好体会,最好能完整地背下来。投影上这首诗是戴望舒后期诗歌的代表作,诗歌的风格有很大的改变,请同学们把它抄到摘抄本上,课外查阅一下这首诗的内容、写作背景,体会它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下课。
6.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2分)②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分)③学生参与面广,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2分)④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较好。(2分)举例分析4分。
7.①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2分)②采用画画的方式冲淡了对诗歌语言的仔细品味;(2 分)③油纸伞的意象没有讲透(它给人一种古雅之美的审美感受)。(2分)
注:论述题和分析题能答出要点进行具体论述分析即可,不要求语言表述上的完全一致。
8.这段教学共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完成了哪些任务?(10分) 9.“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说明。(8分)
诗词鉴赏课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按照学号介绍诗词的活动已经经过了一个轮次,大家要求在形式上要有所改变,改口头介绍为电脑制作,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同时,大家也向我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心愿:要在鉴赏的质量上有所突破。的确,大家平时介绍诗词往往拘泥于文本,甚至仅仅是对诗词的简单翻译。今天我们想通过这堂课,给大家的诗词鉴赏提供一个新思路、新方法。
师:课前我给大家布置了三首词进行预习,大家都制作了电脑课件,首先我请小组代表上台来做电脑课件展示,看看哪一组的最精彩’
第一组;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
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尸
(学生在介绍词和词作者的基础上,将原词改成一首现代散文诗,配乐进行了朗读。) 第二组;风栖梧(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悄得人憔悴。” (学生在介绍词和词作者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一家之言”,认为对词中作者所怀之人的理解未必拘泥为情人,可以是作者的某种理想。)
第三组;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之上了解到了古诗词在当时都是可以唱的,只是许多曲子现在失传了,于是她自己创造性地为词谱了曲,给大家进行了表演。)
师:现在我们进行评价交流
生1:第一组同学的展示较为成功,能够在介绍的基础上,自己创作散文诗,并配乐进行朗读。第三组同学也很有创意,为词谱了曲,而且唱得好,让我们知道了古诗词在古代是可以唱的。(教师肯定并鼓励)
生2:第二组同学在内容上质量更高,能够在理解原词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 这是很有创意的。(教师肯定并鼓励)
师:我对这三首词作了一个电脑制作上的剪切和粘贴工作,从每首词中各挑出一句,把它们合在了一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薅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请学生朗读)请大家在理解原词含义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挖掘一下这一组合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生3:这三句话组合,让我联想到了一幅画:消瘦的诗人登上高高的楼台,向远方眺望,楼台下是一条蜿蜒的河流,一直流向远方,十分寂寞,十分悠远??
师:你很好地运用了中国画的一个特色:空灵,从而表达了更深层的境界。 生4:这一组合作品让我联想到了一个故事:丈夫从军去了,妻子日夜在家思念盼望,在每一个黄昏登上楼台眺望,多么希望看到丈夫归来的身影。
师:多么凄婉的一个故事,想象力很丰富!
生5;我认为读这三句话可以运用我们以前读《蒹葭》的方法来读,就像<蒹葭》中的“伊人”一样,这里作者所怀念的未必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可以是很多值得词人所怀念的事物。师:讲得很精彩,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给大家提供阅读的方法和理解的角度,很有创意.
生6:我觉得这三句话的意境很深远,老师的这一剪切、粘贴工作很成功。
师c大家对我的这一剪切、粘贴工作很满意,我很高兴,但这一创意的原版其实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词人王国维先生所想到的,我只是“盗版”。我们来看看他完整的创作: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针对王国维对这些词句的理解和运用,请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
生7;我想谈前面两个境界,我认为这就俾我们学习一样,首先要独立思考,所以是“独上高楼”,然后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这个过程是很苦的,所以“瘦”了.
生8;我想改动词句中的几个宇,就构成了我的理解。学习一开始要进行广泛选择,是“望尽求学路”;接着要明确目标,发奋努力,是“为学消得人憔悴”,最后在实现目标的时候注意反思,不要以为自己的目标总不能实现,其实你回头看一看,也许目标就在你不经意的过程中实现了,所以“知识就在灯火阑珊处”.
师:经你这一改动,三境界的含义就更明朗化了,尤其是你分析的第三境界,让我们很受启发。
生9:我想讲一讲第二境界,我认为王国维先生在这里想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过程,就像物理中的匀加速运动一样,要不断给自己确立新的目标,在努力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而结果也就像王国维所说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了。
师:能运用物理中的知识来分析诗词的含义,体现了创造性学习的精髓,值得大家学习。只要在过程中问心无愧,就不必太在意结果怎样。
生10:根据我的理解,我想分别用三句诗来表达我的意思,第一境界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第二境界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三境界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用诗句来解释许句,这又是一大创意,充分体现了大家的联想和深入挖掘的能力。
王国维在理解原词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挖掘,将原来的词句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这样再创造的阅读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其实,创造性的运用包括两个层面,较简单的是理解、运用原诗词,为你的文章添彩。如我们以前学过的李乐薇先生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开头 “山如眉黛”,就是很好地理解和运用了词人王观在¨算子》中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句话。当然深一层次的运用就像王国维先生那样,创造性地进行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 师:“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对诗词理解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是否完全照作者原意,只要你的理解合情合理,不妨创造性地进行,在这里我也模仿王国维先生,提出鉴赏诗词的三境界:从文本出发,此第一境也;合理想象和挖掘,此第二境也;创造性地运用,此第三境也。 师;下面我就请大家运用刚才学到的鉴赏诗词的方法,再来鉴赏一首词: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生u:词的最后一句让我想到了另一句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我觉得两者的意境很相似。
生12:老师,怎样理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师:谁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
生13;我觉得是指在两地彼此思念。
师:对,就像我们住宿的同学,在学校会想念父母,而父母在家也惦念你们,身处两个不同的地方,但想念的心情是一样的。 生14:我觉得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表达出来的心情很像鲁迅小说《药》华老栓的心情,老栓买药回家”b中充满了希望,眉头也舒展了,可一踏进家门就看到了小栓消瘦的背影、听到了咳嗽的声音,于是他“舒展的眉头又皱了起来”,这种对儿子的担心之情是无法消除的. 师:讲得真好,结合已经学过的文章,来理解词句,并进行运用,达到了我们这堂课学习的目标,大家课后还可以进一步进行探讨,高质量地鉴赏诗词。 下课! 9.这段教学共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完成了哪些任务?(10分)
①学生交流作业——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作业并进行评价,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3分);②讨论教师组合的词——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2 分);③分析王国维的“治学三境”——培养学生理解、鉴赏能力(2分);④教师小结——教给学生鉴赏的步骤(程序性知识)(1分);⑤学以致用——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分)。共10分。 10.“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说明。(8分)
①学生合作学习,充分预习并制作课件(2分);②研究课题的角度切入点小而具体,调动了学生研究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见解,如自己谱曲吟唱,打破常规的思维,提出一家之言(2分);③在鉴赏李清照的词时,能联系已学过的知识理解新内容,体现了主动学习的精神(2分)。能举例进行具体分析2分。共8分。
7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mw7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