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30年代的社会历史语境:
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激烈。
两种诗歌潮流:“向内转”与“向外转”。
“面对着狰狞的现实,投入积极的斗争,使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功夫作艺术上的考虑;而回避现实,使他们中其余人在讲求艺术中寻找到了出路。”——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
1、殷夫的诗歌创作:
早期诗作歌唱爱情和自我的孤寂(《我们初次相见》)、《白花》);向往光明,渴求反抗斗争(《独立窗头》、《孤泪》、《给某君》、《地心》)。诗风忧郁感伤,《孩儿塔》一诗可为代表。 投身革命后,转而歌唱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斗争(《让死的死去吧》、《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议决》、《血字》);歌唱自我同反动阶级的决裂(《别了,哥哥》)。诗风激昂刚健,明快有力。
特点与贡献:从工人群众的劳动、斗争生活中提炼诗的语言和形象;恢复了政治抒情诗中的“自我”形象,这个“自我”在新诗“自我”抒情形象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鲁迅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
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织的,成立于上海。
中国现代诗史上第一个有组织、有明确理论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主要诗人有蒲风、王亚平、温流、穆木天等。
中国诗歌会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
穆木天在《新诗歌.发刊词》中提出了这一诗派的共同创作纲领:“我们要抓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要使“诗歌成为大众歌调”,诗人“自己也成为大众的一个”。
多抒写农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蒲风的《茫茫夜》、《六月流火》、王亚平的《农村的夏天》、《十二月的风》,温流的《卖菜的孩子》);抒写反帝抗日(穆木天的《守堤者》、《流亡者之歌》)。
? 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了大量体现他们的诗学追求的诗歌,代表人物蒲风(1911-1942)
著有诗集《茫茫夜》(1934)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1935)。蒲风在中国诗歌会的
《缘起》说:“在次殖民地的中国,一切都浴在急雨狂风里,许许多多的材料,正赖
我们去摄取,去表现。但是,中国的诗坛还是这样沉寂;一股人在闹着洋化,一股
人又还只是沉醉在风花雪月里。……把诗歌写的和大众距离十万八千里,是不能适
应这伟大的时代的。”
? 蒲风积极实践中国诗歌会的创作主张。在“捉住现实”方面,他紧紧抓住现实生活中
的两个迫切主题:“那就是面临崩溃的火山口似的动乱农村和中国人民反帝的、特别
是“反日”的激烈情绪。”在促进诗歌大众化方面,他是最热心、最努力的一个。
? 他在诗歌理论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先后写出了《五四到现在的中国诗坛鸟瞰》、
《现代中国诗坛》、《抗战诗歌论》等理论文章。诗歌是时代的产物,蒲风是时代的
歌手,他适应时代的要求,写出了《茫茫夜》、《六月流火》、《生活》、《钢铁的歌唱》、
《摇篮歌》、《抗战三部曲》、《可怜虫》、《黑陋的角落里》等诗集。这些作品思想健
康,诗风刚健朴实, 语言通俗,感情充沛,贴近时代,反映现实,在鼓舞人民起来
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战斗作用。
蒲风大力提倡现实主义和诗歌大众化,丰富了中国新诗理论宝库;他创作的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 充满时代精神、富有民族风格的诗篇,不但在揭露黑暗现实、鼓舞人民斗志、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也促进了大众化、民族化新诗的形成。总之,蒲风从理论到创作,都推动了新诗的发展,但也存在不足。
? 第一,作者思想感情未与工农大众打成一片。
? 第二,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对创作数量的追求,不仅影响了自己诗篇的质量,也
会对同仁产生消极的影响。
? 第三,重视向民间歌谣学习、借鉴以后,对如何向西方诗歌学习借鉴艺术技巧不够。
从整体辩证地看,中国诗歌会创作的得与失都很明显:
第一、内容执著于现实斗争的呼唤。
贡献:与时代、现实、大众的血肉联系,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使诗歌进一步同人民的现实生活结合,焕发出强烈的战斗精神,把诗歌从狭小天地印象广阔的现实世界,矫正了逃避现实咀嚼个人悲欢的诗风。
偏颇:诗歌内容带有浓厚的急功近利的宣传倾向、说教色彩,消失了诗人的自我和个性,导致美感经验的失落,急于表现重大的现实题材往往缺乏历史的纵深感和艺术的概括力量,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缺乏,这是“做一个战士的热情甚于做一个诗人”的结果。
第二、诗歌大众化。
贡献:对当时诗坛的贵族化倾向起了遏制作用,为40年代诗歌大众化、朗诵化、民间化运动,和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作新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照。
偏颇:艺术性薄弱。强调表现大众的生活和情调时,把新月派、现代派的自我表现和心灵探索也一概否定;强调单纯明朗的艺术风格时,把含蓄、暗示、象征等属于诗歌美学范畴的东西也一概抛弃;强调创造“大众歌调”时,对一切“洋化”(外国艺术经验)也作了简单否定。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两种偏狭性:一,以诗是“听觉艺术”(提倡诗歌与音乐的联姻可以扩大传播接受范围)排斥“视觉艺术”的特征;二,把借鉴民间歌谣作为创造新诗的唯一途径。
“这是新诗人们和现实密切拥抱之必然结果。主观的生活的体验和客观的社会的要求,都迫使新诗人们觉得抒情的短章不够适应时代的节奏,不能把新诗从?书房?和?客厅?扩展到十字
街头和田野了。”“在底层的新的文化运动的意义上,这简直可说是新诗的再解放和再革命。 ——茅盾《叙事诗的前途》
3、“乡土诗歌” :
乡土诗歌是30年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主要种类,以臧克家、艾青、田间为代表。他们的诗主要表现农村生活,关注农民命运,展现农民的痛苦愤懑的情绪。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表现了“农村和农民苦难的美”,田间的《未明集》、《中国诗歌》和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以革命激情抒发了中国农民的不平;被称为“泥土诗人”的臧克家则以真切的感情,执着地正确地冷静地描写着中国农民深远的痛苦和坚忍,仇恨和不平,他以对词句和用字的
精心锤炼,在诗艺上创造了凝炼含蓄的个人风格。
泥土诗人——臧克家(1905—2004)
? 山东诸城人。青年时代即投身革命。1929年入青岛大学学习,开始写诗。师从闻一
多。受新月派诗歌影响。
? 1933年出版诗集《烙印》。“1933年的文坛新人”。标志着诗人重大发展的是1936年
发表的长诗《自己的写照》。
? 臧克家以《络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等诗集,在诗坛确定了自己的地位。
一、臧克家前期诗歌创作
前期诗歌贯穿着坚忍、苦斗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内容广泛。
①表现农村破产和农民的苦难生活:《老马》、《难民》、《贩鱼郎》、《当炉女》、《歇午工》、《村夜》、《答客问》,等等。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4
《老马》是对旧中国亿万农民在封建势力重压下含辛茹苦、屈辱深重、前途渺茫的悲惨境遇的高度艺术概括。“老马”被过多过重的折磨和苦难淹没了思想,窒息了希望,甚至连诉说冤苦的要求都已冷却凝固,只是任“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默默地忍受这一切,在沉重的剥削压迫下坚韧地生存,把生活的大车拉向不知终点的前方。《老马》表现了臧克家在艺术上注重通过鲜明的意象和可感的画面表达思想的特点。“老马”是个象征性的意象,车、马、鞭构成了一幅鲜活的画面。诗的语言凝炼,注意了动词的选用。
②探索自我人生体验的“永久性真理”:《生活》、《希望》、《不久有那么一天》、《自白》,等等。 ③通过自我抒情为时代、历史摄影:《自己的写照》、《运河》,等等。
④反帝:《罪恶的黑手》。
艺术特点:以格律形式反映社会现实;擅长比喻,化思想、概念为具体形象,善于摄取人生图景,抒情形象生动、丰富、含蓄;重视炼字炼句,尤重动词;诗风质朴凝练、含蓄深沉。
二、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
诗作内容和艺术风格有较大变化。但40年代初抒情诗集《泥土的歌》仍承续前期诗风。其中的《春鸟》、《三代》等诗为世称重。
有的人
——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2]
由于臧克家诗作注重表现中国的农村生活,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当时便被称为“泥土诗人”“农民诗人”。
朱自清认为,正是从臧克家开始,中国现代诗歌“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田间:
创作很深地受到苏联未来主义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影响。
诗集《未明集》、《中国牧歌》、叙事长诗《中国农村底故事》。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田间《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分析:以短促、跳荡的诗行和变形的意象传达急促而紧张的时代节奏和自己内心的热情与骚动,是这一时期田间诗的主要特点。
4、后期新月诗派:
后期新月诗派是前期新月诗派的继承和发展。以1928年创刊《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诗刊》为主要阵地,其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诗派的徐志摩、饶梦侃、林徽因等外,主要有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和以卞之琳等为北大、清华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北方青年诗人群。
《新月诗选》序中宣称:“主张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我们也始终忠实于自己,诚实表现自己渺小的一掬情感,不做夸大的梦”“我们写诗,只为我们喜爱写”,只“因为有着不可忍受的激动,灵感的跳跃挑拨我们的心,原不计较这诗所给与人的究竟是什么”。
他们强调“真实感情是诗人最紧要的原素”要求“准确适当”地表达感情,做到“忠实于自己”。在反映现实的方式和抒情方式上,有不同于革命现实主义诗歌的追求。
陈梦家是新月诗派的后期之秀。他的诗比较注重在抒情中创造美感和寄寓人生哲理。他的艺术风格是又轻,又柔,又淡。
他对格律也很讲究,重视音韵和和谐和整体的匀称。在题材上,他的爱情诗居多,抒写得情意缠绵,不乏可读之作。
5、“现代派”诗歌:
施蛰存说:“《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
植根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政治现实,形成于30年代初,鼎盛于1936年前后。
得名于1932年5月由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以象征主义方法为中心,吸取20年代初象征派诗的经验教训,融化西方象征派、意象派和中国古典诗歌的营养。现代派诗歌在内容上大都表现理想追寻中的迷惘、孤独、寂寞的心态,同时表达对荒凉的现实的忧伤激愤情绪,透出理性批判的意识。重要诗人有戴望舒,“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以及废名、林庚等。
诗作内容:多写自我情绪与感觉。
审美原则:朦胧美。
表现方法:多意象的组合,非逻辑的观念联络。
形式:散文化的自由体。
现代派出现的背景:
1.政治上:象牙塔中的雕琢
2.经济与社会上:《现代》
3.文学本身:历史的必然
首先,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新月派”的出现和成熟已经为“现代派”的问世铺平了道路。 其次,诗怪李金发的“表现一切”的主张,以及李氏注重比喻、注重感觉、注重意象、注重跳跃性的大胆实践,给了“现代派”诗人很大的启发。
再次,“现代派”不失时机地吸取了古典“纯诗”派的营养。
? 1.诞生
? “现代派”的诞生以1932年5月《现代》创刊为标志,——一年之后便因其风格相近,
被时人称为“现代派”。《现代》主编施蛰存函致戴望舒曰:“有一个南京的刊物说你以《现代》为大本营,提倡象征诗,现在所有大杂志,其中的诗大都是你的徒党”。“徐志摩而后,你是有希望成为中国大诗人的。”据此,可以说从1932年5月至1933
52三十年新诗(戴望舒、卞之琳)_52iii
年初是现代派的诞生期。
? 1933年至1935年为现代派的发展期。其标志有二,一是形成了一支蔚为壮观的创
作队伍,二是有了自己突出而醒目的风格特征。除了《现代》杂志,当时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刊物还有:北平的《水星》月刊,上海脉望出版社的《现代诗风》双月刊,上海文艺社的《星火》月刊等,以这些刊物为基地,团结了一大批诗人。
? 同时,这些现代派诗多是与世隔绝的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轻柔哀鸣、遁迹山林的
怡然自乐与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失落感、困惑感——作者们在艺术上精心描画,惨淡经营,以其“诗的哲学”的思考,显示了与众不同的特色,从而渐渐将中国现代诗潮推向一个艺术的高峰。
? 1936至1937年为现代派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标志是:
? (1)刊物已有了十几种之多。
? (2)代表诗人影响颇为广泛,后人竞相仿效。
? (3)整个流派声势浩大,不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
? (4)艺术水平也达到了当时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层次。
? “枪炮声惊醒了宁静夜”。1937年,民族战争的炮声轰毁了现代诗人心目中梦的幻影。
“纯诗”艺术与时代的要求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尖锐矛盾,诗人群急剧分化,又纷纷从象牙塔里走出来,重新站队组合。——如果说当年逃避现实、钻进象牙塔是不约而同的话,那么,1937年之后大多数现代诗人走向抗战队伍也是历史的必然。 抗战爆发后,大部分诗人转向描写社会现实。艺术手法和风格则为40年代部分新的诗人继承和发展。
6、何其芳前期抒情诗:
以象征方法、华美多姿的文字,融化晚唐五代诗词的意境,唱着忧郁缠绵的爱情,梦幻,和对美的追求(《预言》、《爱情》、《罗衫》、《慨叹》、《花环》),以及对荒凉现实的绝望和呼喊(《夜景》)。
40年代之后,歌唱群众、青春和自我的变化,《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生活是多么广阔》等热情明朗,乐观问上。《叹息三章》、《夜歌》、《解释自己》等则现身说法地表现进步知识分子自我探索、自我改造的心路历程,在献身的热忱中包含着某种复杂的个人情怀。
6、其他:
李广田浑厚朴实:《窗》、《地之子》。
废名拙讷质朴,富于禅趣:《掐花》、《妆台》、《灯》。
林庚沉静潇洒,谙于情理:《春野》、《自然》。
第二节 戴望舒 卞之琳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主要诗集:
《我的记忆》,1929
《望舒草》,1933
《望舒诗稿》,1937
《灾难的岁月》,1948
早期诗歌受到新月诗派的影响。《雨巷》采用象征主义方法,标志着向现代派诗过渡。 成熟期的《我底记忆》、《断指》、《寻梦者》、《乐园鸟》则显示出新独特的追求:脱尽格律体的外壳,在日常生活中寻觅抒情意象,介乎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的艺术传达方式,现代自然口语。
早期诗作多写爱情的苦闷和个人的忧愁,也有抑愤之音。主要出现两类抒情形象:苦闷的孤独者,飘忽愁怨的少女。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运用象征的手法,抒发迷惘感伤的思想情绪。它反映大革命失败后,渴求新的希望,但又看不到前途的知识分子彷徨苦闷的心情,情绪感伤低沉。
画面的形象迷离恍惚,若即若离;朦胧的意境是情绪的生动写照。在雨巷中彷徨的“我”及“我”的思想情绪,正暗示了某种心境,某种情绪。借助象征、暗示使诗意含蓄朦胧,扩大了诗的想象空间。
《雨巷》意蕴的多重性
好像是在描绘现实生活场景,又好像是在描绘梦境幻觉。
一种主观情绪→冷漠、凄清、惆怅
一种象征:以朦胧的画面表达一种不确定的主题意蕴。
丁香——美丽、高洁
A.丁香一样的姑娘是美好理想的象征。
B.由外在形象可以联想到爱情追求中的迷茫与惆怅。
C.追求真理、理想道路的寂寥与悠长,和理想破灭后的迷茫、惆怅。
《雨巷》的构思和意境受魏尔伦《泪落在我心里》的影响:
“泪落在我心里/如雨落在街上/渗透我心房的是怎样的颓丧?”魏尔伦用街上雨滴来比拟泪落在心头,这种象征手法成为戴望舒构成雨巷背景和表达感伤情怀的一种契机。
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形象,受古典诗词的启发。
李商隐《代赠》: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李璟《浣溪沙》:
“丁香空结雨中愁”
《雨巷》全诗七节,每节六行,各行长短不一,但大体在一定的间隔重复一个韵。多字顿和少字顿有机搭配。有些地方以复沓手法强化诗的旋律与节奏,优美和谐,舒徐有致,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
艺术成就:
1)朦胧美的诗境。
2)组合美的意象。
3)散文美的诗形。
4)奇幻美的语言。
5)回环美的结构。
戴望舒1937年抗战爆发后的作品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在民族苦难中审视个人的不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诗句朴素,有坚实的力度和崇高的韵致。手法是写实与象征结合。形式上以半格律的自由体为主。代表作《我用残损的手掌》、《狱中题壁》,等等。
卞之琳(1910.12.8-2000.12.2),生于江苏海门汤门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前期诗作写下层社会生活(《酸梅汤》、《叫卖》、《几个人》、《路过居》等);探索宇宙、人生哲理(《断章》、《鱼化石》、《圆宝盒》、《白螺壳》、《古镇的梦》、《第一盏灯》等);也写到爱情(《无题》)。后两类诗具有现代诗风。
《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前期诗作跨出新月派,走向现代诗风,总体是醉心于诗的技巧与形式的探索:
1、融汇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性处境”,化合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暗示;
2、重意象创造而省略联络,诗意隐藏较深;
3、对格律体作过多种尝试。
抗战期间,卞之琳以格律体为抗战的军民们写出一封封亲切体贴的“慰劳信”,既传达了时代的战斗信息,又富有生活情趣,从容而又委婉,诗风趋向明朗浅白。
思考题:
戴望舒的爱情
戴望舒与他的三位丁香姑娘的悲剧09-06-1712:33发表于:《扬州大学》分类:未分类 有些人会拿戴望舒与徐志摩对比,觉得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诗人,生命中都有过三个重要的女人,心内最爱恋的女子都得不到,还早逝。
戴望舒死时45岁。这个现代派诗人,一生的恋情没有一桩完满。后来虽有过两次婚姻,但他心内一直无法忘却的女子是他的初恋。那个名叫施绛年的女子。
据戴望舒的长女戴咏素说:"我表姐认为,施绛年是'丁香姑娘'的原型。施绛年虽然比不上我妈以及爸爸的第二任太太杨静美貌,但是她的个子很高,与我爸爸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很相配,气质与《雨巷》里那个幽怨的女孩相似。"
那么果真如此吗?在戴望舒的几次情感中,不难看出,他对施绛年用情最深。
戴望舒认识施绛年缘于她的哥哥施蛰存。那时施蛰存是《现代》杂志的主编,和戴望舒是好友。起初戴望舒写的诗并不被人看好,后来是施蛰存在《现代》杂志上主推戴望舒的诗,并高度评价他的诗是现代诗,一度让诗坛出现了与当时流行的"新月派"完全相反的诗歌。 有了这样的关系,戴望舒被邀至施家小住。在那里,他见到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施绛年当时在上海中学读书,性格活泼。戴望舒被这个美丽的少女深深吸引。他的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时,他在诗的扉页题字给绛年,大胆向她表白。但绛年对戴望舒更多的是一份敬重之心。她比他小5岁,对戴望舒写的诗并不以为意,甚至在看到他给她写的诗句时,也没有丝毫被打动。绛年的冷漠让戴望舒痛苦不堪。出于对兄长好友的敬重,绛年不好断然拒绝戴望舒,希望他知难而退。可是她愈是这样不果断拒绝他,愈是让戴望舒觉得有一线希望,这就更加深了他内心的痛苦。有一回,戴望舒终于无法忍受这恋爱的折磨,他跳楼自杀来向绛年求爱。
戴望舒的过激行为,终于让绛年开始正视他的感情。她依然不爱他,也许是戴望舒那自小落下天花的麻子脸让她无法爱他,但在他以死相胁之后,她勉强答应与他先订婚。但随后又提出一个条件,他必须出国求个学位,回来有个稳定收入才可。想必绛年是个缺乏安全感的女子,戴望舒只会写诗,她对经济上的担忧过重了。
戴望舒为了一份爱情,不情愿又必须地踏上了"达特安"邮船赴法留学。在国外的几年,戴望舒根本没有心思学习。在巴黎一年,他几乎没有去听过教授讲一堂课,而是每天躲在宿舍里翻译书稿换生活费。这时,远在国内的施蛰存给戴望舒邮寄过他的工资作生活费。而绛年呢?在与戴望舒分别之后,据说她与一个冰箱推销员恋爱上了。当年冰箱推销员是个比较时髦的行业,发展前景也比较看好,绛年与推销员在一起,感觉非常好。这一切施蛰存当然知道,只是他怎敢告诉戴望舒呢?这不好的消息却传得很快,不久戴望舒就在国外风闻。这样,他就更没心思读书了。他在国外没有拿到任何学位,倒是翻译了很多书。他回国后,找到绛年,当得知这一切都是真的时,他难以压抑心中怒火,当着施家父母的面,打了绛年一巴掌,既而结束了他们之间长达八年的恋爱。
戴望舒的初恋就这样结束了,却加深了他内心自卑的情绪。自小长相上的缺陷本就让他自卑,爱的女人跟别人跑了更让他的自尊受到打击。他内心依然深爱着绛年,但已经没有用了。就在他以后的婚姻中,绛年留给他的阴影总是时不时出现,以至他与穆丽娟婚后,很快就冷淡她,不与她说话交流,当她是个局外人。穆丽娟晚年时依然对戴望舒耿耿于怀。她说:"他对我没有感情,他的感情完全给了施绛年去了。"
一场不对等的初恋,让戴望舒永坠于悲剧之中。他与穆丽娟的婚姻结束了,与杨静的婚姻也结束了。这也是戴望舒与徐志摩不同的地方。徐志摩不会在不爱自己的女人身上浪费时间,更不会强扭一份得不到的感情。不爱了就分手,不可能了再重新开始。每一场恋爱都是一次全新的投入。戴望舒不。他永远走不出那条幽深的雨巷,在一个不可能的丁香姑娘身上,浪费去一生的时光。
戴望舒被施绛年抛弃后,很长时间郁郁不得志,为了排遣心内的忧愁,他与朋友刘呐鸥、穆时英以及杜衡开始密切往来。
朋友们都知道戴望舒失恋了,心情不好,可又不知怎样能让他开心。穆时英想情感的事还需要情感来愈合,便对戴望舒说:施蛰存的妹妹有什么了不丐,我的妹妹比他的妹妹漂亮多了,你要不要见见?
戴望舒没抱什么希望,没想到见到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时,他还是意外了一下。穆丽娟性格温柔,长相比施绛年漂亮多了。
穆丽娟初中毕业,学历不高,但却非常喜欢文学,受哥哥的影响很喜欢读一些一些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对诗人更是仰慕万分。她读过戴望舒的诗,从没有想过有一天会见到他。这让穆丽娟很兴奋。
52三十年新诗(戴望舒、卞之琳)_52iii
戴望舒与穆丽娟交往,起初并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忘记施绛年。见到穆丽娟,他开始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只有迅速忘记施绛年,生活才有可能继续。
他们熟悉之后,穆丽娟被戴望舒邀到家里抄稿子。在戴望舒江湾公寓的租屋里,穆丽娟常常帮戴望舒抄稿到深夜。在抄写稿件的过程中,他们加深了了解。
这时的戴望舒已与徐志摩、闻一多齐名,自从他的《雨巷》问世后,慕名他的姑娘不知有多少。面对感情的女人,戴望舒很露怯。他自卑于自己的麻子脸,觉得自己毫无魅力,不然8年的初恋为何会失败?戴望舒在退缩中,身边并没有什么关系复杂的女人,除了穆丽娟。
戴望舒能与穆丽娟培养出感情也是不易的,加上穆时英的撮合,他们交往半年后就订婚了。
没有订婚仪式,戴望舒只给穆丽娟买了一只钻研戒指。
1936年,戴望舒在上海四川路的新亚饭店,与穆丽娟举办了隆重的婚礼。这一天,天气很炎热,戴望舒的父亲去世还未满一年。按说,这个时间是不宜嫁娶的,戴望舒却怕夜长梦多,再过个一年半载,穆丽娟也会如施绛年一样跑了。
戴望舒对自己不自信到极点。守孝未完,便急忙迎娶了穆丽娟,这样看来他还是很在乎这场婚姻的。可是他的婚后表现,却很难让人认同他对穆丽娟的珍惜。
结婚之初,戴望舒还会带着穆丽娟去新亚茶室与文友们饮茶,或者一起跳舞,女儿戴咏素降生后,他们就很少一起出去了。
新婚的甜蜜之后,穆丽娟发现诗人的生活并不浪漫。戴望舒每天就是看书读书,很少说话。那时穆丽娟二十岁还不到,带着个孩子,整日与忙忙碌碌的戴望舒在一起,很不适应这种生活。
让穆丽娟更感不快的是,戴望舒为《初恋女》写的词:你牵引我到一个梦中,我却在别的梦中忘记你,现在就是我每天在灌溉着蔷薇,却让幽兰枯萎。
这首歌的广为传唱让穆丽娟很伤怀。用戴望舒外甥女钟英的话说:穆丽娟认为幽兰是指施绛年,他心里想的;穆丽娟是蔷薇,有刺的。
1939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避难,戴望舒带着全家人从上海搬到香港。来香港后,戴望舒很快成为香港文坛的核心人物,这就让他更忙碌了。忙碌让戴望舒在穆丽娟面前越发沉默,而穆丽娟对感情的需求被完全忽视。
戴望舒与穆丽娟的情感危机,在乱世的颠沛流离中,通过两件事引爆了。
1940年6月,穆丽娟的哥哥穆时英在上海四马路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戴望舒不让穆丽娟回上海奔丧。更过分的是,穆丽娟的母亲病逝,戴望舒扣下了从上海来的报丧电报,没有告诉穆丽娟。
穆丽娟根本就不知道母亲已病逝,还穿着大红衣服带着女儿玩,还是朋友告诉了她这一不幸的消息。
为此,穆丽娟特别生气,急忙带着女儿,从船回到上海。母亲已经离去,穆丽娟十分伤心,为没能见到母亲最后的一面。
穆丽娟在上海,回忆与戴望舒在一起的几年,觉得太痛苦了。他们之间已经没有爱情,这对23岁的穆丽娟来说,以后漫长的岁月实在难熬下去。这时,穆丽娟已有了离去之意。 戴望舒没想到事情会这般严重,直到穆丽娟给他写来离婚信,他还不愿相信。
戴望舒赶去上海,找穆丽娟回家,穆丽娟自然不肯。巧的是,在上海穆丽娟陷入到一段新的感情里,一个大学生爱慕她,天天追求她,如火如荼。有了对比,穆丽娟才明白,原来爱情也可以是这样,可以有男人来天天给她送花,她被如此重视,如此捧在心口。有了对比,戴望舒就更加完了。
戴望舒看穆丽娟心意已定,失魂落魄。这时还出了一个小插曲,胡兰成知道这件事来找
戴望舒。说只要答应在上海办报纸,他一定把穆丽娟给戴望舒找回来。戴望舒想了想,虽然心中痛苦,还是拒绝了胡兰成的要求。
就这样,戴望舒失望地回到香港,离开施绛年进那种偏执的念头又冒了出来,他像个负气的孩子,又一次要用毁灭自己来表达内心的不满。
这是戴望舒与穆丽娟结婚的第5个年头。在香港寂寞的深夜,写下了绝命书。戴望舒自杀了,在危急中被朋友又一次搭救。
穆丽娟听说了戴望舒自杀的事,但没有任何表情,5年的婚姻生活让她太痛苦了,在被大学生追求的日子里,她虽然没有回应,但是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虚荣,女人就是要被宠爱被呵护才快乐。以前,穆丽娟不懂,觉得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是浪漫的,那个雨巷时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是浪漫的,觉得和诗人在一起生活就是风花雪月。却分明不是的。 穆丽娟也不明白,为何戴望舒写得出那样浪漫的诗行,在生活里却表现的那样索然无趣?还是他终究不爱她,他的爱情已被施绛年埋葬?
女人在对婚姻感觉不如意时,总会乱找原因。事实上,戴望舒还是非常希望穆丽娟回心转意的,他一直等她了很长时间。
1941年,戴望舒还做了最后的挽救。他将写了两年的日记寄给穆丽娟,里面处处流露着对穆丽娟的思念之情,还做了一本相册,先的照片也很温情。戴望舒说:“丽娟,看到了这些的时侯,请你想到我和朵朵在等待你,等待你回到我们这里来,不要忘记我们。”
穆丽娟再也没有回头,她是不会回头了,想一想再要回到那样枯燥的生活中去,她就怕。她怕与他没话说,怕他整日埋头在书本中,也怕他从不把她当一个成熟的女人,万事都不与她商量。
穆丽娟想,还是自此各奔东西吧。
穆丽娟的不回应,终于让戴望舒死了心。她不情愿又必须地寄出了离婚契约。值得一提的是,戴望舒在香港与一个比他小26岁的女子杨静结婚,也是没过几年,杨静便弃他而去,在戴望舒的生命中,不同的女人相同的结局。
想想,还是戴望舒处理婚姻有问题吧?与他相识的女子,最初个个爱他,以为与他在一起便能享受到所有的浪漫与呵护,哪知道他根本是个工作机器,那样毫无情调的刻板生活,最终吓跑了身边的每个女子。
只可惜,戴望舒自杀了几回,爱情还是变成了一潭死水,再也没有半点微澜。
1946年春,戴望舒带着杨静与子女回到上海,他却把前妻生的大女儿咏素也接过来,从此与杨静矛盾加剧。杨静头脑活络,生性要强,喜欢独来独往,结识异性,戴望舒对此甚为恼火。杨静常常去美军军营跳舞到很晚才回来,两人为此常常打架。1948年,杨静爱上了同住一幢房子的姓蔡的青年,提出离婚,戴望舒反对但无效。他们两人各带一个女儿,咏絮归戴望舒,咏树归杨静。戴望舒一直没在离婚协议上签字,于是杨静与蔡相偕出走。 1949年3月,戴望舒忍着哮喘病痛带两个女儿抵达北平,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1950年2月28日,他给自己注射针剂过量而死,时年45岁。
1950年3月8日,望舒被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万安公墓。碑文是当时的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写的,只有“诗人戴望舒之墓”七个字。万安公墓是北京最清净的墓地,朱自清、穆旦、王力等大批知识分子都在那儿静静地享受着安宁。
“文革”期间,望舒被判定为资产阶级诗人,一批红卫兵千里迢迢由四川赶来,破坏了他的墓地。1980年才由中国作家协会拨款修复,茅盾先生重新写了碑文。
戴望舒与杨静及子女
(大部文字来自于叶细细《民国女子》,杨静部分来自于扬子晚报2009年6月16日)
卞之琳的爱情:卞之琳苦恋的对象是张充和。1933年,卞之琳虚岁23,夏天在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秋天认 识了来北大中文系念书的张充和。因为张充和,卞之琳诗创作也发生了很有意味的变化。当 初闻一多先生曾经当面夸他在年轻人中间不写情诗,他自己也说一向怕写私生活,“正如我 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激情,我在私生活中越是触及内心的痛痒处,越 是不想写诗来抒发。事实上我当时逐渐扩大了的私人交游中,在这方面也没有感到过这种触 动。”“但是后来,在1933年初秋,例外也来了。”——他在《〈雕虫纪历〉自序》中坦言 ——“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由于 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 颗朝露罢了。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 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 。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就写了《无题》等这种诗。”但事情并不到《无题》诗时期为止,“这番私生活以后 还有几年的折腾长梦”。说得更郑重一些,这其实是一个人一生中刻骨铭心的经验和记忆。 其中不乏一些感情的细节,如《无题三》所写——
我在门荐上不忘记细心的踩踩,
不带路上的尘土来糟蹋你房间
以感谢你必用渗墨纸轻轻的掩一下
叫字泪不玷污你写给我的信面。
门荐有悲哀的印痕,渗墨纸也有,
我明白海水洗得尽人间的烟火。
白手绢至少可以包一些珊瑚吧,
你却更爱它月台上绿旗后的挥舞。
香港的张曼仪女士是卞之琳研究专家,她编选的《中国现代作家选集·卞之琳》一书附有《 卞之琳年表简编》,极其简单的年表,许多事情只能略而不记,却特别在意地记下了与张充和相关的“细小”信息,如1933年的初识;如1936年10月,回老家江苏海门办完母亲丧事, “离乡往苏州探望张充和”;如1937年,“3月到5月间作《无题》诗5首”,又,“在杭州把本年所作诗18首加上先两年各一道编成《装饰集》,题献给张充和,手抄一册,本拟交戴 望舒的新诗社出版,未果,后收入《十年诗草》。”如1943年,“寒假前往重庆探访张充和 ”,其时距初识已经10年。年表虽然是张曼仪所编,这些事情却一定是卞之琳讲出来并且愿意郑重编入年表中的。
1955年,卞之琳45岁,10月1日与青林结婚。
二
据张充和的二姐张允和讲,“四妹喜欢小红帽,在北京大学念书时同学们叫她?小红帽?。 小红帽很淘气,有一次到照相馆特意拍了一张歪着头睁一只闭一只眼的古怪照片,又拿着这张照片到东吴大学的游泳馆办理游泳证。办证人员说,这张照片怎么行,不合格。她装出很奇怪的样子说?为什么不合格?你们要两寸半身,这难道不是吗?”(《张家旧事》)张充和喜欢男装,这一点像三姐张兆和。她特别擅长书法和昆曲,后来在美国的大学里,也传授此道 。 张充和还记得一件趣事,说是沈从文为追求三姐,1933年寒假第二次到苏州,晚饭后张家姐 弟围着炭火听他讲故事。沈从文有时手舞足蹈,刹不住车。“可是我们这群中小学生习惯是 早睡觉的。我迷迷糊糊中忽然听一个男人叫:?四妹,四妹!?因为我同胞中从没有一
个哥 哥,惊醒了一看,原来是才第二次来访的客人,心里老大地不高兴。?你胆敢叫我四妹!? 还早呢!?这时三姐早已困极了,弟弟们亦都勉强打起精神,撑着眼听,不好意思走开。真有?我醉欲眠君且去?的境界。”(《三姐夫沈二哥》)
抗战爆发后,张充和与沈从文、张兆和一家集聚昆明,张充和的工作是专职编教科书,这项 工作由杨振声负责,沈从文是总编辑并选小说,朱自清选散文,张充和选散曲,兼做注解。 1947年张充和又和三姐一家相聚北平,第二年来自美国的一个年轻人认识了在北京大学任教 的沈从文,并和沈家的两个男孩交上了朋友,说是有益于学习汉语。沈从文很快就发现,这 个常常来家里的年轻人对张充和比对他更感兴趣,便不再同他多谈话,一来就叫张充和,让两个人单独一起。连孩子们都看出了苗头。1948年11月19日,这个叫傅汉思(Hans H. Frank el)的美国人和张充和举行了一个中西结合的婚礼,一个月后离开北平同往美国,从此行影 相随,幸福度日。
卞之琳是个极度认真的人,他的“我”似乎始终处于在他身上同时存在的“另一个我”的相 对于一般人而言更为严格的注视、牵制、监控和反省的状态之下,这样一种构成使他性格 和气质中的一些因素显得特别突出,譬如沉潜、内向、多思、矜持、顾虑重重、犹疑不决等 等,这促成了他的写诗活动对于他要表达的情与事,是一种有“距离的组织”,另一层次上 ,也使他对自己的诗歌写作的叙述,能够保持比一般的作家自述更多一些的理性、“客观” 和审思,也成为一种有“距离的组织”。
基于这一角度考虑,卞之琳的自述长文《〈雕虫纪历〉自序》就有理由被看作是提供了许多 重要信息的、可信度很高的“交代”。他说,“人非木石,写诗的更不妨说是?感情动物? 。我写诗,而且一直是写的抒情诗,也总在不能自己的时候,却总倾向于克制,仿佛故意要 做?冷血动物?。规格本来不大,我偏又喜爱淘洗,喜爱提炼,期待结晶,期待升华,结果 当然只能出产一些小玩意儿。”这种跟自己过不去的倾向和做法,并不仅仅是性格和气质因 素使然,出于诗学和诗艺上的讨论,我们自然会注意到他所选择并受其影响的古、欧诗歌传 统和潮流,而对一个有自觉追求并逐渐产生相应的文学能力的诗人来说,为了消化影响、脱 出影响,则努力变“古化”和“欧化”为“化石”、“化欧”。
一般说来,写诗是一回事,在生活中表达感情是另一回事。可是如果把诗与生活混合为一, 用诗来表达感情呢?
卞之琳诗思、诗风的复杂化,特别见于从1933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创作。这一时期的创作代 表了他写诗的最高成就,多能以细密繁复的组织、趋向延伸的内蕴,传达现代人精微、敏锐 、复杂的经验、思想和感受。这些诗耐读的品性,其中一个原因与卞之琳规避直接表达有关 。他的写诗,也像他诗里常常写到的人、事、物的变迁一样,起作用的是淘洗、沉淀,倘若 以诗解诗,不妨留意这样的诗句:“我明白海水洗得尽人间的烟火”(《无题》);“?水哉 ,水哉!?沉思人叹息/古代人的感情像流水,/积下了层叠的悲哀。”(《水成岩》);他仿 佛相信时间的力量,而“时间磨透于忍耐!”他总倾向于认为“回顾”时还挂着的“宿泪”( 比即时的热泪)更有表现力(《白螺壳》)。
这样一来,他在诗中表达的感情,就显得特别曲折。譬如想象《无题四》里出现的这样的日常情景:看见所爱的人胸前的饰品,想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这大概是普通的、自然的、直 接的反应;可是到了卞之琳的诗里,那个人因此要研究物质文化交流史。从生活的立场而不 是从诗的立场上来看,这个弯就转得太大了,甚至令人不明白所以然。前面再加上两句起兴 似的铺陈,真是煞费苦心——
隔江泥衔到你梁上,
隔院泉挑到你杯里,
海外的奢侈品舶来你胸前:
我想要研究交通史。
不过要是读明白了其中的用心良苦,恐怕十有八九的情形是无言以对。更无言以对的是这样 的“色空觉悟”:因为世界容纳了恋人的款步,所以它是空的。这是《无题五》— — 我在散步中感谢
襟眼是有用的,
因为是空的,
因为可以簪一朵小花。
我在簪花中恍然
世界是空的,
因为是有用的,
因为它容了你的款步。
如果不是出于个人特别的习惯、意识和诗艺的琢磨,怎么会写出《鱼化石》(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
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根据《鱼化石后记》的解释,诗的第一行化用了保尔·艾吕亚(P.Eluard)的两行句子:“她有我的手掌的形状,/她有我的眸子的颜色。”并与司马迁的“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相通 ;第二行蕴含的情景,从盆水里看雨花石,水纹溶溶,花纹溶溶,令人想起保尔·瓦雷里的 《浴》;第三行“镜子”的意象,仿佛与马拉美《冬天的颤抖》里的“你那面威尼斯镜子” 互相投射,马拉美描述说,那是“深得像一泓冷冷的清泉,围着镀过金的岸;里头映着什么 呢?啊,我相信,一定不止一个女人在这一片水里洗过她美的罪孽了;也许我还可以看见一 个赤裸的幻象哩,如果多看一会儿。”而最后,鱼化成石的时候,鱼非原来的鱼,石也非原 来的石了。这也是“生生之谓易”。也是“葡萄苹果死于果子,而活于酒。”可是诗人又问 :“诗中的?你?就代表石吗?就代表她的他吗?似不仅如此。还有什么呢?待我想想看,不 想了。这样也够了。”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mw7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