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浅析
栗鹏
(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要:高尔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同时又是杰出的语言艺术家和学者。高尔基一生当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极有代表性的包括闻名于世的散文诗《海燕之歌》,长篇小说《母亲》,剧本《小市民》等等。该文针对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以及《我的大学》的艺术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借助作品的创作背景,阐述了高尔基的文学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关键词: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文学艺术;思想内涵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0)11-0386-01
高尔基,又名斯克列夫茨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的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同时又是杰出的语言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列宁高度赞扬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渴望新生活的真实体现。这三部作品情节生动,真挚感人,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
1.1关于《童年》作品分析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主要描写主人公阿廖沙从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寄居在外祖父家的童年生活。小说以一个孩子的共同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幼年时期痛苦生活的刻画,展示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糜烂、衰败而趋向沦亡的过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典型特征,特别真实描绘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生动图画,反映了作家童年时期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作者在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还表现了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成为当时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代表。
作品《童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深的文学艺术特色,在俄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展示了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尽管作品中描写了许多目不忍睹的悲惨事实,但整部作品仍然体现着乐观主义的思想情绪,主人公阿廖沙并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现实生活所倾覆,信心满怀,奋斗拼搏,用于探索新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具备了积极向上的艺术效果。
正如高尔基自己所说的:“文艺的任务是要把人身上最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高贵的东西表现出来,激起人对自己的自豪心和责任感……”。
1高尔基文学作品的艺术创作风格及特征
高尔基人生坎坷,文学创作艰辛曲折,在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界留下了深邃的印迹,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的艺术融合,塑造了高尔基的文学创作风格。高尔基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文学创作手段犷悍泼辣、刚健明快,力度饱满、气势超群。作家在这一时期所谱写的高昂激越的旋律,给俄罗斯文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其主要作品以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故事为题材,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奋斗精神,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海燕之歌》成为这一时期鼓舞革命斗志的号角和战斗檄文。随后,高尔基的文学创作思想日臻成熟,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标志着高尔基的文学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的一部史诗式的文学巨作。在苏联文学史上,高尔基的文学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语言激励流畅,个性张扬,寓意深刻,富有涌动的拼搏精神和人生哲理,高尔基大量的文艺理论、文学点评和政论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是以传记形式写成的自传体记,它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时期的生活自述,也是举世惊叹的文学艺术珍品,它们独自成篇,又前后相连,艺术性地再现了主人公阿辽莎坎坷成长的三个历程,真实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民众生活,刻画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的心理表现和空虚无聊的精神状态,揭露了沙俄专制的黑暗与罪恶,被视为俄苏自传体小说的里程碑和批判主义现实文学的典范。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艺术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自传中所描述的艺术环境既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写照,也是俄国人民,特别
1.2关于《在人间》作品分析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描绘了阿廖沙十一岁被迫无奈独立走向社会外出谋生的悲惨经历。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杂工苦役,饱尝世间悲苦,备受生活煎熬;受尽欺凌侮辱、嘲视愚弄、甚至毒打陷害,体验了社会底层生活的艰辛,认识到人性的丑恶。同时,善良外婆的、正直的厨师、玛戈尔皇后的博学,又使主人公渴望和向往生活的光明;同文物鉴定人、司炉工、木匠等人的交往也使他感到人性的多面与复杂。阿廖沙酷爱阅读书籍,为寻找书籍,吃尽苦难,在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
(下转第397页)
收稿日期:2010-08-21修回日期:2010-09-26
:谢媛媛
海外视野
2010年11月
sicprincipledealingwith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Unlikeindividualismandepicuismbuildingupindividual'sinterestonthebaseofdetrimentonnature,universalloveincul-catesussuchaviewthatmenmustnotonlyloveeachother,butlovenature,formanisapartofnatureandhavetoliveonwhatnatureprovidesandsupports.Confrontedwiththedangeroflos-inghumanbeing'scommonhomestead,modernmenshouldtrytheirbesttoeasethetensionalrelationshipbetweenmenandna-ture.Reducingdeprivationnatureofitsresourceswillbethemostimperativesteponimprovingtherelationship.Concerningthisissue,MoTzu'sdoctrineoffrugalitycanalsogivesuspro-foundenlightenment.InChinesehistory,WarringStateisaperi-odwastingabundantsubstantialmaterialandmanpoweronuse-lessrites,musicandwaraggrandizement.MoTzu'sdoctrineoffrugalityisofsocialsignificancetohistimes.Nevertheless,eventoday,theviewoffrugalityproposespeoplerationally,moderate-ly,andscientificallyexploitandmakeuseofnaturalresource.Afterall,noonewantstobereducedtosuchanembarrassingsituation:"Thelastwateroftheworldmightbeyourtear".Atpresent,inviewofanacutecontradictionbetweenrapideconom-icdevelopmentandshortageofresourceandenergy,theChinesegovernmentispromotingtheconceptofthriftysocietyandfrugaleconomyasamatterofurgency.Actually,buildinga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needsjointeffortfromnotonlytheEast,butalsotheWest.
OverseasEnglish海外英语
3Conclusion
Nomatterhowdifferentattitudestowards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heldinChineseandtheWesterncul-ture,rebuildinga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shouldbethesameobjectofthewholehumanbeing.Afterall,wehaveonlyacommonhomesteadtoliveon.Freefromman-centeredviewpointandguidedbyMoTzu'sdoctrinesofuniver-salloveandfrugality,peopleareexpectedtobringenvironmentalpollutionundercontrolandmaintainagoodecologicalbalance.Fornatureisman'sclosefriend.
References:
[1]Blakney,RaymondB.TheWayofLife[M].NY:MentorBooks,1955.
[2]JiaYux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7.
[3]SamovarL,PorterR,StefaniL.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M].Beijing:Foreign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PressandThomsonLearningAsia,1998.
[4]SchwartzBenjamin.TheWorldofThoughtinAncientChina[M].TheBelkn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5.[5]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6]方克立.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上接第386页)
《在人间》作品浓缩积淀了一个旧社会少年的生活史,蕴含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成长引起的小资产阶段手工业的瓦解过程。阿廖沙外祖父卡希林一家的破产,就是俄国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真实生活写照。小说在表现主人公生活经历的同时,描述了沙俄统治下普通人群的困苦生活和他们的苦闷情绪,书中真实地再现了下层人民生活的的严峻与阴暗,具有全人类的教育意义。
的革命者的影响,思想发生变化。阿廖沙不断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2自传三部曲作品的人物塑造
统观高尔基的文学创作,真实的写作素材始终贯穿于作品之中。高尔基在作品中借助阿廖沙与他们的交往活动,热情讴歌了善良正直的劳动人民。当时俄国正处于大革命前夕,整个社会处于沙皇统治之下,人民流离失所。作品通过对阿廖沙童年经历的描写也侧面暴露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从广义上讲,也正是这种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造成了阿廖沙的个人悲剧。
1.3关于《我的大学》作品分析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描绘了阿廖沙在喀山求学时期的生活与成长经历,严酷的现实生活使主人公上大学的美好愿望化为泡影,不得不为自身生存而到处奔波:做苦役,与流浪汉为伍,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识分子交往,经历了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的意义、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不懈的认知探索。
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犀利的笔触语言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现状和反抗沙皇统治的精神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状况。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中,我们能够深刻的感受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对俄国的黑暗丑恶现实的不满和憎恶,并积极探索美好生活的出路。他曾经幻想自己做一个强盗,劫富济贫或者用祈祷上帝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后来,受进步学生、秘密团体成员及流放
3结束语
总之,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以及《我的大学》自传三部曲,以真实的生活素材,深刻发掘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物,运用激励畅通的艺术语言,成功的塑造了多种迥异的人物性格心理特征,彰显了高尔基精湛的文学创作风格。辩证科学的分析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文学艺术性,有利于我们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艺术研究。
参考文献:
[1]曾冲明.高尔基三部曲[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5.
学术思潮
397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mw7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