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青春的情书——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赵薇专访《致青春》背后的故事


写给青春的情书——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赵薇专访《致青春》背后的故事


Part①赵薇&韩寒

赵薇:内地人的青春,包括人生,都是非常经得起摔打和锤炼的。人家考虑如何生活得更好,我们还停留在生存层面,要想怎么才能活下去、离开了父母能在十几亿人口里面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韩寒:你知道你能做到,别人觉得你也许可以做到,那么,少废话,做到再说,其他的怨气都是虚妄。自己没有展露光芒,就不应该怪别人没有眼光。

 按照规定,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班的学生必须交出一部达到标准放映长度,也就是90分钟以上的长片,并且合格,才能拿到毕业证书。2013年春,赵薇交出的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在入学六年后,她毕业了。

  原著小说作者辛夷坞的“暖伤青春”系列本是网络小说,出版成书销量逾300万册。2010年,各种不约而同的推荐之下赵薇读了这部小说,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有初中时读琼瑶的感觉——“给少女织梦的类型”。

  那是一个从大学爱情到职场三角恋的故事。编剧李樯看完小说后直觉可以改成一个好电影:“校园剧少,写大学生的尤其少,青春剧在中国也蛮少的,直接写第一批独生子女——也就是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这批特殊的人,更少。”赵薇恰恰不想拍成三角恋,按李樯的说法,她不想导一个“唧唧歪歪的小爱情故事”。剧本出来后,赵薇觉得现实化了很多。“应该没有那么梦幻、没有那么琼瑶。”赵薇说,“琼瑶的跟我的是两码事。”

Part②·小清新,大沧桑,重口味
  说起青春片,赵薇认为《告白》拍得很好。这部由畅销小说改编的日本电影,讲述中学校园里的杀人和复仇故事,画面干净,但故事残忍,调子黑暗逼人,角逐过201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赵薇觉得,“就剩下膜拜,就别模仿了”。
  《告白》之所以牛,在她看来是真实可信:“现在电影能够做到非常真实可信已经挺少的了。很多片子拍都市的,总是脱离生活、脱离群众、脱离我们很多人的体验。”
  赵薇一早就清楚自己要拍的内地青春片不一样。她给李樯提出了明确的改编要求:“要有小清新的内容,但也要有大沧桑、重口味”,是“群像式的东西,不是一两个人”。三个月后,李樯拿出的剧本,既有青少年早孕、工人下岗、城乡差异,也有民工潮、“富二代”……这让123分钟的电影有些拥挤。
  导演、监制、编剧来自不同的年代和地区,只有赵薇的青春岁月和电影重合。赵薇和李樯给关锦鹏补充了些“背景知识”,比如大学毕业某种程度上就是“分手季节”。关锦鹏觉得,“蛮深刻的”。
  电影开场,大学里接新生的一幕,以一个摄影师拍的1980、1990年代的北京校园为参照。李樯一贯擅长用符号化细节描摹出时代感,比如球鞋、录音机、任天堂红白机;他让女生在学校晚会上跳健美操,让女主角唱李克勤的《红日》,让“富二代”许开阳留郭富城头,让“老张”穿花衬衫,“弄得跟菲律宾蛇头似的”。
  老张实际上是那个年代的“屌丝”。毕业多年后,他为了和同学聚会,从租住的地下室出来,先去买了很便宜的假名牌。李樯一度删掉了这段“闲笔”,赵薇倒是很喜欢,认为很准确地反映了多数人的生存状态。电影里又把这一段捡了回来。
  老张大学毕业后摆摊,给去世的人写传,向亲属收取费用:8万字以内不出版是1万元,出版是3万元。这个职业是李樯从一个朋友那儿听来的,“好多大学生毕业后在从事丧葬行业,网上也好多这种给逝者作传的公司”。


Part③·电影走写实路线,要做得脏和旧
中国的摇滚乐,只要是怀旧的电影都在不断地被用,我已经审美疲劳了。
  赵薇有一个没见过面的姨夫,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期间,单位每个人都调整工资,独独没有调他的,他就投河自尽了。在赵薇看来,这是出于一个人的敏感和强大的自尊心,也是“心里的火山”。她用这段往事来理解《致青春》里朱小北的命运转折——商店老板诬她偷窃,她不辞而别,多年以后再出现,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身份。
  赵薇确定了电影的路线,“不是偶像的路线,而是写实的路线”。第一步,是把电影做得脏和旧。
  但新的感觉容易拍,越旧的反而越贵。“如果是一个现代的都市戏,随便找个高级场所一拍,还是免费的。”赵薇说,《致青春》里1990年代的戏份,大部分场景都是搭建或重新装修,以达到老旧的效果,包括街边店面、餐厅、医院的一条走廊。
  好在学生宿舍变化不大。关锦鹏和赵薇带剧组去南京勘景,看了十几所大学,宿舍大都脏乱不堪,奇怪的气味令人掩鼻,“甚至比我们陈设出来的更脏更乱。”赵薇自己在大学时的床就夸张杂乱:“床上全是书和吃的,睡觉的时候把它们全部推到床角,堆得像另一个人那么大,自己就在旁边睡觉。”
  剧组在南京很多小区门口立了收购旧物的招牌,靠这招收了很多破烂,旧衣服、收音机、破电扇、破自行车。赵又廷在戏里穿的牛仔服、灯芯绒裤和墨绿羊毛衫,都是这么收来的。有知道内情的网友看到某小区门口这样的牌子,拍了照片,在微博上@赵薇。赵薇看了自嘲:“怎么这么丢人?”
  最终电影在南京几十所大学东一头西一脚地取景完成。已经没有一所大学是1990年代的模样,只能拼凑加临时改造。拍过的有些角落,3月份拍完,6月份就要拆了,赵薇觉得可惜:“以后就在电影里看看吧。”
  “很多细节你追究下去,都是真的。”赵薇在这一点上底气挺足。摇滚乐队是电影中一对校园情侣的感情纽带。
  “中国的摇滚乐,只要是怀旧的电影都在不断地被用,我已经审美疲劳了。”赵薇决定选一支外国的乐队,还要确实来过中国。研究和考证的结果,英国的山羊皮乐队来北京开过演唱会,是在2003年2月4日,片中那段故事就发生在2003年左右;那首《SoYoung》问世于1992-1993年,也早于剧中故事发生的年份。赵薇让人买下了这首歌的版权。


·内地人的青春必须经摔打
场景道具做旧不难,人要“做旧”就太不容易。
  《致青春》的监制关锦鹏2008年在内地拍了一部《用心跳》,主演是表演学校四年级的一群学生,还需要在教室里安置一些“背景演员”,学校老师建议他去找一些一二年级的学生。关锦鹏看完发现,根本没有办法把一二年级的学生搭到四年级的学生旁边。
  “一年级二年级的还是眼神很单纯,方方面面都有一种青涩的东西,而我要拍的七八个主演已经不是这样了,可能只大一两岁、两三岁,但这四年的大学生活让他们极速社会化了。”
那次拍片的经历还让关锦鹏感觉到内地的年轻一代“普遍比较自私,很浮躁”。他认为当然跟独生子女有关,也表示同情:“他们承受了过大的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
  关锦鹏在1970年代的香港长大,是家中长子,与父母、姑母、表姐住在一块,有些事情不见得跟父母说,但会跟表哥表姐说:“成长的过程中要有一些担待。会有一些比较莽撞、比较欲望宣泄的东西,但是那个框始终在,你做错了、莽撞了之后就会反思,回去承担犯错的责任。”
  到了1990年代,香港也有和内地类似的社会转变。“整个家庭结构改变,要么是独生子女,要么就是两个,但这两个之间的年龄差得蛮多的。新一代的年轻人比较偏向孤独、比较不会跟人沟通。”
  关锦鹏对电影《致青春》只有一个疑问:1994年郑微、陈孝正们开始上大学,十八九岁,十年以后三十岁左右,但到后半部分的戏,主人公的种种经历,包括极为自觉的功利性的考虑,“那种沧桑感是不是有点过早了?”
  1960年代末出生的李樯成长在河南安阳,他觉得:“青春应该是最肆无忌惮的一次盛宴,但只是吃了一小点,就过去了。”李樯1989年上大学,“那时候还有一点理想主义,关心关心国家的大事,关心关心时代的思潮,看看画展,看看先锋戏剧的演出”。 他有一对朋友,男女都是工人,女孩考上大学到北京读书,男朋友丢掉工作也去了北京,找了一所大学进修,守护在女孩的身边,又出去挣钱,给她提供生活费用。“等于说是俩人共同完成一个理想。放到现在,估计早就该干嘛干嘛了,实际点。”在李樯看来,安身立命的东西,眼下好像在大学里已经开始考虑了。
  电影中,黎维娟考上大学后就跟河南乡下的男朋友分手了。赵又廷扮演的陈孝正则为了出国,有“更美好的前途”,放弃了女朋友。赵薇认为这种选择既有普遍性,又有时代特征,甚至“这个选择是永不淘汰的,二十年前是这样,二十年后还是这样”。
  “内地人的青春,包括人生,都是非常经得起摔打和锤炼的。我们的社会形态和生活环境跟日本、韩国、台湾、香港不一样,人家考虑如何生活得更好,我们还停留在生存层面,要想怎么才能活下去、离开了父母能在十几亿人口里面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赵薇把这概括为“内地人的青春标志”。
  片场上,赵薇在无意识中,对待更年轻一代的态度也是摔打和锤炼式的。
  她只教新人演员一些基本规则,比如怎么走位、不把后脑勺对着镜头,她不动用个人经历。有一场男女演员感情激烈的对手戏,赵薇只告诉演员,“这场戏我要的就是这个东西”,演员倒过去找关锦鹏,请他讲讲难过的经验。
  演员江疏影有时候哭不出来,“难过也是装的”,赵薇直接把她说得崩溃痛哭。“演戏她还会笑,就是那种信念感比较弱。这确实是演戏,但是你不能觉得自己在演戏,你一定要相信它是真的。”赵薇说,自己当演员时,碰到过非常严厉和严格的导演,当然也被骂哭过,在拍《还珠格格》的时候,甚至“已经哭死了,苦不堪言”。
  “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的,如果说能够让我做到我以前做不到的东西,就像一个墙头翻不过去,突然有人踢你一脚,你就能翻过去了。”赵薇做完电影,请许鞍华看片,许鞍华表扬了一句:“可以看到这个女导演身上有一种甚至男导演都没有的劲。”

写给青春的情书——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赵薇专访《致青春》背后的故事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mw7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