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话题:非主流另类,黑色幽默,知识分子,多元文化
中国非主流年轻人的十大心态
(李笑天)
平时阅读和浏览网络信息,发现当今中国非主流年轻人虽然始终是少数,但是他们的社会影响力非常大,很多主流青年也自觉不自觉地追捧他们的言行,给人一种错觉好像是非主流年轻人一种很吃香的样子。所以我关注这些信息,总结为“当代中国非主流年轻人的十大心态与德行”,以供大家了解非主流群体时参考。
一, 对“边缘化“的“边际人”恐惧心态。
“边缘人”(marginalman)又叫“过渡人”是在社会文化变迁或地理迁徙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转型人格。指处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群体之间的,具有中间性和边际性的人。美国学者帕克于1928年曾用此概念描述黑白混血儿:边际人因处于不同群体之间而通常具有烦躁不安、敏感好斗、拘束自私、叛逆、非主流等一系列心理特征。该术语后来为社会心理学所采用。广义上是指未充分参与任何社会群体的个人;狭义上是指同时参与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模式的群体、其行为被不同群体所同化的人。当今中国社会,似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被边缘化了,而且大家都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的混合体,我把这种叫做“文化混血”现象,而在“文化混血”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具有自我标榜非主流的个性。
当代中国的“边际人”和美国学者最初定义的“边际人”有所不同,所以,称他们“非主流”更为恰当,这是当代中国人社会心态中前卫的、突出的、群体规模和结构高度不稳定的典型代表,他们是多元文化的代表,也是各种文化混杂的必然结果,他们追求自我个性和非主流价值、反传统、喜欢恶搞和调侃的黑色幽默、鄙视一切传统和正统的价值观和文化,他们偶尔积极向上,大多时候表现出玩世不恭的心态和桀骜不驯的形象。
二, 标榜非主流的时尚心态,抱着黑白颠倒的社会观。
非主流群体在个人形象上类似愤青和文艺青年的组合,喜欢彰显与众不同的形象和思想观点,有的在封闭的小群体之间张扬,有的在网络上自我炫耀,利用时尚纸媒体和网络社交媒体发表他们的看法,展示他们的非主流风格的生活方式,把“正常”当“反常”,把反常当正常。有时候他们作为公民对当社会上遇到的种种不公会冷嘲热讽,可是要改变现状又显得无能为力时,只好用自嘲、恶搞和玩世不恭的态度对付“现行秩序”,他们像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江湖侠客,叽笑、蔑视人间万物,除了“无奈的情绪渲泄”,对社会、政治、人生等缺乏真正深刻的认识,可是他们自己却觉得已经看破红尘,生理上还处在青春期的躁动不安状态,可是心态上已经是未老先衰的“老江湖”了。他们喜欢用“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常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等语汇包装和伪装自己,用外在的强悍掩饰内心的虚弱。他们对在剧变社会中的特权阶层强烈不满,有一种草根公民的正义感,他们又不具备和体制、主流文化直接作对的能力和影响力:他们用调侃、冷讽等形式对有背景、有后台的特权阶层表示憎恨,但是他们一旦有机会与特权者合作,又会炫耀和享受这种特权,很容易被特权者拉下水和同流合污,于是遇到被拉下水的非主流人士就开始骂那些过去“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骂他们是这个阵营里没有节操的“叛徒”,遇到真正的强权人士他们也“不敢碰”,只有用“老子惹不起躲得起”的回避态度,这反映了他们内心的阿Q心理和脆弱的心态,他们用“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作为自己与社会“软底硬抗”的工具和面具,用一种失范无序的“非主流文化”抨击和谩骂主流社会的不公和失范现象。他们为了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有时候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以显示他们蔑视权威和正统的另类思想。有时候非主流青年的行为风格上带着一点“我是流氓我怕谁”的黑社会的流氓习气。不过,非主流已成为当今中国年轻人的一种影响主流的社会时尚,在网络上我们时常看到一些年轻人贴的光怪陆离的照片,发的稀奇古怪的帖子,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和唯恐天下不乱的味道。
在西方,非主流一直都是作为一种迥异与主流社会独立发展的力量,从整个历史来看,西方社会的历史就是不断的由非主流取替主流的历史。基督教的发展史就是如此,最典型的就是马丁·路德·金的宗教改革运动,后来的法国狂飙运动,美国的“垮掉的一代”,妇女解放运动,还有近年来的同性恋与异性恋平权运动,等等,都是又非主流的边缘人,逐渐演变成主流群体的。西方还涌现出玛丽莲·梦露、麦当娜、披头士、迈克尔·杰克逊等非主流明星和领袖人物,非主流能引领一时风尚,正是由于它敢于向主流社会宣战的勇气和非凡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非主流很快就会烟销云散。创造力是非主流的生命力所在,他们总是与社会时尚、新潮文学艺术、新文化运动等密切相关,如今西方社会同性恋合法化就是非主流群体的一大成就。当然,非主流也成为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潮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 自嘲心态:以脑残为乐,以反智为荣。
当今中国有7亿网民,年轻人深受网络文化影响,出现大批的“脑残粉”和反智主义者,他们也是非主流文化的生力军。“脑残粉”通常是指那些对于名人以及不同的品牌极度痴迷,疯狂追求以至于失去了个人理智的人的一种称呼,也包括打出一些“脑残体”汉字并以此为荣,一副“无知者无畏”的神态。“反智主义者”是一种非主流的亚文化群体,他们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归原始的本性和本能,不言而喻,有和“智识阶级”对着干的意思。有人认为是社会大众对一小部分精英意图掌控社会话语权的抵触和反抗。通俗点说,就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你高雅打桥牌和高尔夫,我低俗玩点斗地主、磊长城,大家在各自的地盘上各自作主,在自己的圈子里自得其乐。有人毛泽东当年说的“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作为反智主义最精辟的注解,他老人家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实际上就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反智运动,让知识分子向每一文化的农民学习。现在有些网民为了捍卫草根文化和大众文化,恶心那些“知道分子”,不惜把“芙蓉姐姐”和凤姐作为反智主义的代表人物加以追捧。恨不得大家都变成每一脑袋不会思考的“群氓”,这样非主流人士才会觉得开心。
一些小投机商人嗅准商机,不失时机地推出一些非主流的小商品,比如小商品市场中热卖的《光棍证书》《怕老婆手册》《有钱能使鬼推磨》等搞笑文化用品和玩具等。现在非主流的年轻人和小资喜欢的生活方式越走越近,他们业余时间看韩剧,看A片,偶尔玩一把互动网游,时常泡星巴克咖啡厅或者到有情调的地方约会,吃麦当劳快餐,或者一些情趣相投的人看小众电影和欣赏、点评无名氏拍摄的新潮短片。他们虽然同情社会底层人士,但是很少与他们往来,觉得丢份儿,极力推崇小资情调生活,希望脱离劳苦大众,实质上他们不少人胸无大志,沉浸在儿女情长的私情中逃避现实,偷偷地享受着自己的小情调、小幸福、小哀愁,因为他们没有胆量也没有能力发动和参与社会变革,他们太患得患失,自我为中心,不愿意为任何社会变革做出牺牲,而是乐于构建一个类似文艺青年、情趣独特的小圈子。他们过着不满意但是却充满小资情调颇为惬意的生活,他们像阿Q一样偶然骂一句“这厮”,摸一把小尼姑的光头,他们不是流氓,却喜欢流氓的习气,他们偶尔心血来潮把社会变革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mw7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