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一词多义
以: 1)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2) 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 1) 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
2)表句尾感叹 嗟夫
观: 1) 看 予观夫巴陵胜状
2) 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 1) 到达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穷尽 此乐何极
3)表示程度深 感极而悲者矣
或: 1)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2)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空:.1) 天空 浊浪排空
2) 消散 长烟一空
通: 1) 顺利 政通人和
2)通向 北通巫峡
和:1)和乐 政通人和
2)和煦 春和景明
居:1)处在 居庙堂之高
2)居住 面山而居
3)停留 不可久居
一: 1)一片:一碧万顷
2)全: 长烟一空
3)整个: 在洞庭一湖
开: 1) 放晴: 连月不开
2)打开: 开我东阁门
3)开设 设置:旁开小窗
则: 1) 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为 :1) 行为,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
2) 作为: 全石以为底
属:1)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
2)连接:属引凄异
3)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景: 1)风景,景致:四时之景不同。
2)日光,阳光:至若春和景明。
3)景象;情况:晚景之计如何?
渔:1)捕鱼的人,渔夫:渔歌互答
2)捕鱼:临溪而渔
临:1) 面对:把酒临风。
2).临:来到:临溪而渔
3) 到,至:东临碣石
4)靠近,坐落于:翼然临于泉上
进: 1)在朝廷做官:是进亦忧,退亦忧
2)奉献:进尽忠言
微:1)要没有,要不是:微斯人,吾谁与归。2)微小,轻微:名微而众寡。3)秘密,偷偷:微闻有鼠。4)稍微,稍稍:土膏微润。
《岳阳楼记》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事态; 今义:天气变化)
2.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
4.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5.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
7.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 今:准备)
8.增其旧制(古:规模 今:制度)
9.作文(古:写文章 今:作文)
10.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
11则有去国怀乡【古:国都;今:国家】
12.则有去国怀乡【古:离开;今:前往】
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
14.越明年【古:及,到;今:越过】
15.宠辱偕忘【古:荣耀;今:恩宠】
16.沙鸥翔集【古:群鸟停息在树上;今:集体,集中】 17.进亦忧【古:在朝廷做官;今:前进】
18退亦忧【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后退】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郡的长官)
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7.锦鳞游泳(用锦鳞代指鱼群)
8.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9.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10.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岳阳楼记》特殊句式
1.倒装句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2.判断句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语气。)
3.省略句
例: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滕子京”。)
《岳阳楼记》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2.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
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这都是看图写的。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诗歌方面,坚持风雅传统,诗风古朴,有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以《四民歌》为代表。词存五首,《渔家傲》为其名作,写戌边生涯,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及忧国思乡的悲凉情怀表达得协和统一,开拓了宋词的表现领域。有《范文正公集》。
更新日期:113年4月10日 来源:省君教辅网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何等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3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霪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怎能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
第4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
岳阳楼记 鉴赏 理解 读后感 中心思想07_岳阳楼记读后感
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古文观止》的作者总评本文说:“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这一评语确实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实质。
《岳阳楼记》课文赏析
《岳阳楼记》赏析(袁行霈)
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一首题为《临洞庭》的诗里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诗中所说的岳阳,西临洞庭,北扼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一座三层的城楼,被蓝天白云衬托得十分壮观。那就是著名的岳阳楼。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又嘱托我作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这段文字简明扼要,把必须交代的背景,在文章开头集中地加以交代,后面就可以驰骋想像自由挥洒笔墨了。
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写景,口气却是议论。一上来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衔远山、吞长江、汹涌着,流动着,无边无际。这几句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接下来两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则又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早晨阳光灿烂,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镜一般,正如唐朝人张碧的诗里所说的“漫漫万顷铺琉璃”。晚上云雾低垂,把洞庭湖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词里所写的:“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以上几句抓住不同时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万千气象很生动地渲染了出来,然后小结一句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经完备,而且有诗赋刻在岳阳楼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复。人详我略,
人略我详,转而写登楼览物之情:“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迁客,指降职贬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离骚》,所以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湖边的岳阳楼便为迁客、骚人常常会集的地方。当他们登楼观赏洞庭湖的景物时,心情能不有所差异吗?这几句是全文的枢纽,很自然地引出以下两段。上面对洞庭湖的描写是客观的,以下则是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简约,以下则洋洋洒洒,淋漓尽致。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了。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只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欢喜。
这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的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在这一段里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嗟夫!”,是感叹词。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而忧虑,惟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惟恐国君有阙失。这么说来,他们无论进退都在忧虑了,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在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呢;作者感慨万千地说: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表示了对于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文章最后一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是交代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吴
县人,吴县就是今天的苏州。他出身贫苦,两岁时死了父亲。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饱饭,仍然坚持昼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就艺术而论,《岳阳楼记》也是一篇绝妙的文章。下面提出几点来讲一讲: 第一,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还有什么意思呢?遇到这种情况有两种方法。一个方法是作翻案文章,别人说好,我偏说不好。另一个方法是避熟就生,另辟蹊径,别人说烂了的话我不说,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另说自己的一套。范仲淹就是采取了后一种方法。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佩服。
第二,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第三,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
字字有千钧之力。 滕子京在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那封信里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确实是这样,岳阳楼已因这篇绝妙的记文,而成为人们向往的一个胜地;《岳阳楼记》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样,永远给人以美好的记忆。 中心思想 这篇记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主题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提起岳阳楼,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阳楼记》, 想到其中表明范仲淹宽阔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会赞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可以说,人们把太多的目光和关注给了范仲淹,而很少会有人想到功不可没的滕子京。 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岳阳楼记》目标重难点
1、处处突出一个“情”字:
本文是作者受朋友滕子京之托而写的一篇脍炙人口名垂千古的散文。该文虽名为岳阳楼记,其实并未详细描绘岳阳楼这一建筑本身,而是重笔描绘登斯楼所见的不同景观。景观虽写的气势雄浑,波澜壮阔,但却不是为状物而写景,处处突出一个“情”字。写阴风怒号极力渲染一个“悲”字;写春和景明极力渲染一个“喜”字。所谓情景交融,景不同,情亦不同,这正是一般迁客骚人的常情。而这篇散文不同凡响之处正在于它抒发的不是一般迁客骚人的个人恩怨悲喜之情。而是以古仁人之心为理想的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心怀天下的壮志豪情。有了这种豪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因为在这些仁人的心中抱定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这是作者对古仁人的赞语,也是作者理想,心志的自白。是作者高尚情操、广阔胸襟的自然流露,又是对与已同样遭遇的朋友的鼓励和劝勉。所以全文的思路是由事写景,由景写情,由情写志,是一篇文情并茂,思想深邃的状物抒情散文。
2、“意”异:
岳阳楼记 鉴赏 理解 读后感 中心思想07_岳阳楼记读后感
在范仲淹作记之前,许多文人学士来岳阳楼登临,一览“巴陵胜状”,写下了许多的名篇佳作。有的描写洞庭湖秀丽迷人的景色,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西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冰风起,吹人舞袖回”。有的状写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元稹的“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刘长卿的“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释可朋的“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有的叙写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历史人物事迹和神话传说故事,如滕子京的《临江仙》便是,诗云:“湖水连天天接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天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山数峰青。”而作为文学造诣深,擅长填词作文的范仲淹,深得“意在笔先”“命意贵深”“意忌庸、陋、袭”等文章之要绝,匠心独运,标新立异。从洞庭湖是“北通巫峡,南极潇相”水路交通的枢纽,“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入手,把迁客骚人的或喜或悲同古仁人的忧国忧民之心相对照,经过一番开掘生发,抒发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既以自励,亦以抚慰滕子京,可谓大处着笔,细处慎视,立意高远,见解深邃。
3、“情”异:
作者写岳阳楼景色的变化,旨在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那些心胸狭小、感情脆弱的人在阴惨变景之时登楼,再加上个人仕途不昌,怀才不遇。遭贬受挤,背井离乡,往往经不起挫折失败的考验,面对凄凉的景观,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那些心胸狭窄,多愁善感的人,在春光明媚,莺歌燕舞之时登,再加上个人仕途顺利,飞黄腾达,往往喜形于色,乐不思蜀,面对美丽的景象,“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两种“览物之情”,看似迥然不同,相去甚远,但作者认为他们内在的思想境界实则是一致的。二者都是情随物迁,即悲,因个人失意而悲;喜,因个人得宠而喜,丝毫不能超脱自我境界,跳出由个人遭际而触动情感的小圈子。面对这种社会现象,作为虚怀若谷,心迹坦荡的范仲淹则向世人昭示了自己忧乐悲喜的原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高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并表明了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绝不象“迁客骚人”那样“忧谗畏讥”──为己忧,可见二者的悲喜之“异”。
4、“景”异
常人描写岳阳楼的景色,不是描摹“巴陵胜状”,就是突出“岳阳楼之大观”的特点,而范仲淹则不然。其一,他描写的景物,都出自于迁客骚人之眼,渲染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构成了意蕴生动的诗的意境;其二,作者虚拟了两种迥然不同之
景,一幅是色彩凝重的水墨画,“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到晚上,则是“虎啸猿啼”满目萧条。阴森可怕,令人毛骨悚然;另一幅是色彩明丽的水彩画: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
这两幅景色画,无论在色彩,还是在音响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渲染、衬托,将一般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推到极“悲”或极“喜”的境地。
5、合“悲喜”“忧乐”为一记:
《岳阳楼记》以“谪”字为线索,以两个“异”字斡旋其间,以“忧乐”两字阐述题旨,熔记事、写景、议论为一炉,合“悲喜”、“忧乐”为一记。读完此文,一个居高官则忧其民、遭贬谪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的古仁人的形象赫然矗立在我们的眼前。作者胸怀之宽广,抱负之远大,境界之崇高,在封建士大夫中确实“出人头地”。它净化着读者的感情和灵魂,使读者肃然起敬,追踪仁人的足迹,跟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高呼:“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6、措辞的委婉;
由于种种原因,文中有时不直接讲出原意,就要透过字面去理解,以免产生误解误译。例如: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个“谪”字,是明贬暗褒。褒滕子京虽遭贬谪,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任职不长,政绩显著,这是“重修岳阳楼”的条件之一,为下文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述志励友相呼应。
“居高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实际是说“在朝(为宫)”,“处江湖之远”实际是说“在野(不在朝为官)”。这样措辞,比直接说受重用和遭贬斥显得含蓄。
《岳阳楼记》文体表达
记: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念)。
古代的“记”是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写法上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一类是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属于后一类。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句式骈散结合
这篇记文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散句骈句的运用,依文章内容而变化。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骈体:
要求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重视声韵的和谐和词藻的华丽,盛行于六朝(区别于‘散体’)。
2、骈文:
①用骈体写的文章。
②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
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世称四六文,即骈文中的一体。
3、骈句和散句: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骈句首见于先秦文章,常见于汉赋,六朝时发展为骈体文。一篇文章中必须使骈句达到一定的数量,才可算“骈散结合”。《岳阳楼记》一文写洞庭湖上一阴一晴的景象以及结尾的议论抒怀,大量使用骈句,其余则用散句,读来声调铿锵,余味无穷,是“骈散结合”的佳作。
写景
这里想着重分析一下作者精雕细琢的那段写景文章,看看有什么特点。
第一是写景色能够利用典型的鲜明形象,以造成逼真的境界。我们念“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这一节文字,就会有天昏地暗、阴风惨惨的感觉;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这一节文字,就会有春光明媚、万物欢欣的感觉。这就是因为,作者写出的一些事物,都是有代表性的,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客观世界的任何景象,都是复杂的因素集合而成的。描写一种景象。客观世界的任何景象,都是复杂的因素集合而成的。描写一种景象,不可能把一切组成部分都写下来。所以要眼光敏锐,选择代表性的,点染一笔两笔,使景色活现在读者眼前。《岳阳楼记》描写景物,正是用的这种手法。
第二是能够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文章里描写景物,象画画一样,一草一木都要有作用。作者在这里想说明的是触景生情的情况,自然更不能脱离人物的心情而刻板地描写。这就是说,要选择适当的景物,使景里隐含着情,读者读的时候,看的是景物,心情却随着动荡,或者分不出什么是景什么是情。在这方面,作者是费了相当的功夫的。
第三是用对比来加强文章的感染力。在文章里用对比来加强表达力量,这在我国是个常用的修辞方法。写天气,一方面是晴,一方面是阴,写湖面,一方面是“浊浪排空”,一方面是“波澜不惊”;写人物活动,一方面是“商旅不行”,一方面是“渔歌互答”。这样互相对照,悲的就更显得可悲,喜的就更显得可喜了。
《岳阳楼记》课文结构
第一段:交代重修岳阳楼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缘由。
第二段:总写洞庭湖美景,引出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
第三段:描写洞庭湖凄凉的景色,引出览物者悲伤之情。
第四段:描写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引出览物者喜悦之情。
第五段:点明文章主旨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读后感
《岳阳楼记》读后感
《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传诵的明文。 文章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作者在略叙作文原因后,用浓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物,通过写环境变化反映人们的心情:当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时候,人们变得喜悦兴奋,忘记了忧伤,沉醉在景色之中;当乌云密布、细雨连绵的时候,人们变得伤感悲痛。最后,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们只因环境变化而心情变化,丝毫没有把国家安危放在眼里。就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样,应该时时刻刻惦念着国家,以国家大局为重,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遥远的地方,只要有这颗爱国之心,就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如果人们对国家都不管不顾,那么由谁来抵抗侵兵?由谁来出谋献策?由谁来力挽狂澜?没有了民众,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了意义。当国家有了危难之时,有力出力,有计献计,为国家担忧,为国家殚精竭虑。当国家太平之后,就可以和举国上下所有的人们一起欢欣,一同庆祝。那是,也许更觉得逍遥自在。学习也是一样的。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学习,才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学完之后,再放下心来玩,难道不比提心吊胆地玩好吗?
《岳阳楼记》主要告诉我们一个臣子应该心系国家,从而折射出应该如何学习。我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学得扎实,玩得开心。
《岳阳楼记》读后感
洛新中学 周秋贤
岳阳楼记 鉴赏 理解 读后感 中心思想07_岳阳楼记读后感
《岳阳楼记》是宋朝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失意之时,应好友滕子京之约而留下的传世佳作,距今已有900多年。自古以来,以楼写记的不少,多难脱俗,一篇《岳阳楼记》短短四百字,融叙事、写景、论理为一炉,交相辉映,了无痕迹,叙事扼要清晰,写景变幻莫测,特别是论理,警策世人,发人深思,其中最为代表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两句名言警句。前者可谓对世,或者说是对社会的态度,后者则是修身,对自己的要求。
一篇文章,掀动一页历史,回望道道车辙,直视眼前大道,作为年轻的我,对范仲俺这位古代政治家充满敬意,崇敬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阔大胸襟;崇敬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神圣责任感;崇敬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当然,我们不能就止于仰视一位封建人臣的修为,古人已去,天地已变,数风流人物,应看今朝。
《岳阳楼记》读后感
《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传诵的明文。
文章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作者在略叙作文原因后,用浓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物,通过写环境变化反映人们的心情:当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时候,人们变得喜悦兴奋,忘记了忧伤,沉醉在景色之中;当乌云密布、细雨连绵的时候,人们变得伤感悲痛。最后,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们只因环境变化而心情变化,丝毫没有把国家安危放在眼里。就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样,应该时时刻刻惦念着国家,以国家大局为重,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遥远的地方,只要有这颗爱国之心,就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如果人们对国家都不管不顾,那么由谁来抵抗侵兵?由谁来出谋献策?由谁来力挽狂澜?没有了民众,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了意义。当国家有了危难之时,有力出力,有计献计,为国家担忧,为国家殚精竭虑。当国家太平之后,就可以和举国上下所有的人们一起欢欣,一同庆祝。那是,也许更觉得逍遥自在。学习也是一样的。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学习,才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学完之后,再放下心来玩,难道不比提心吊胆地玩好吗?
《岳阳楼记》主要告诉我们一个臣子应该心系国家,从而折射出应该如何学习。我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学得扎实,玩得开心。 岳阳楼记读后感
假期里闲来无事,便在书桌旁看书。偶然发现一篇古文《岳阳楼记读》。读完后我感慨万千,便把读完后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第一感受是美: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盛誉。特别是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一段,因为只要登上岳阳楼,就有心怀开阔,精神
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对着风,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这充分体现了岳阳楼美的神奇。第二 我感受到了范仲淹的忧愁:从这一段“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段,因为它的意思是: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这也充分体现了范仲淹的忧愁。《岳阳楼记》让我知道了岳阳楼的美,也让我懂得了“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读后感
《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为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约,为重修岳阳楼作的一片文章。文章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绝唱篇章,尤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确实是后人学习的楷模,充分反映了范仲淹在人生见解的独到之处。
高山无语、深水无波,绚烂之极总归平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充分反映了平平淡淡是真,宁宁静静是福。这是古代哲人提倡的慎独的境界,更是人生之路的终极领悟。
“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荣辱不惊,望庭前花开花落。”原本看来平平淡淡的世间万物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相对于宇宙的空阔深邃,生命只不过是生死两极之间短暂的一瞬。假如把地球的存在比作一天,人类诞生在这一天的最后一秒。然而世人却忙碌着追逐名利地位,奢求豪华的物质生活以及活在意别人的看法之中。诚然,不懈奋斗者可敬,勇于进取者可钦,开创壮举者可佩,但从容自如、淡定恬静者才能达到生活的极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人生的一大境界,更是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分秒必争、举重若轻、超凡脱俗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伟大诗人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句话成为当今众多年轻人很时髦的口头禅。然而,此路并非身着奇装异服、性格怪僻、做事特立独行之路,而是摆脱世俗的浮华烦燥之风,褪去自身的趋炎附势、好大喜功之气,从而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寻得真理之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静”。它要求我们积极而又平静地面对生活。遇事冷静清醒,三思而后行。肖伯纳说:“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白
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适应自己。”无论遇到何事,我们都应该坦然地面对已经发生的一切,平静自己的心情,既不能将错就错,也不能乐极生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福”。它要求我们调整心态,真正做到知足常乐。古代哲人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于欲得。”大诗人李白说:“人若不知足,得陇又望蜀。”当代诗人泰戈尔说:“当鸟翼系上了黄金,就飞不动了。”作家莫泊桑也说:“生活永远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可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得失,做到知足常乐,是我们开启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美”。它要求我们轻松惬意的生活,在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中发现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松间明月照,清泉石上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争无泥。”古代诗人无不借助自然界平淡至极的事物来寄寓生活之美。罗丹也曾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发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美。
千古名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理解性默写
1、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由写洞庭湖的浩瀚气势过渡到写迁客骚人不同情怀的句子: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迁客骚人见到不同景物产生了不同的感情,写悲情的句子: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表达欢喜的句子: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4、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浩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从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作者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
6、由古仁人旷达的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得出的论断是:是进亦忧,退亦忧。
7、作者认为“迁客骚人”的作法不可取。联系全文,说说他肯定的古代圣贤的作法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表明了他的旷达胸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伟大的抱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与“悲”照应的八个字: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与“喜”照应的八个字: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9、在第二自然段中总领下面两个自然段的句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10.领导干部要实践“三个代表”,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 一般迁客骚人在外界条件好,个人境遇顺利时,便会产生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回答:因物而喜);而外界条件恶劣个人境遇不顺时,便会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答:因己而悲)
12.总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重修岳阳楼后的变化的句子: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4.文中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浮光跃金。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静影沉璧。
15. 洞庭湖的万顷碧波曾引发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尽显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展露出作者的宽阔胸襟。
16.作者认识到“古仁人”异于常人的超然情怀形成的原因是他们能: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17.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阐述古仁人之心(或古仁人志趣)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9、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20、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1、由“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对联,你一定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2 、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3、“进亦忧,退亦忧”是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4、文章的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5、抒发作者宿志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6、什么是心系天下的情怀?早在北宋年间,范仲淹就在《岳阳楼记》中告诉我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7、表现古仁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8、《梁惠王下》中“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在本文中把这句话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9、朱镕基总理在视察洞庭湖时,要求有关部门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以重现洞庭湖昔日美景。请写出描写洞庭湖昔日美景的句子: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30、全文的中心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1、“古仁人”们的思想感情不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2、请写出文中一处写景的语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3、“二者之为”的具体内容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和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4、请写出文中一处议论的语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5、第四段中抒情的句子: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6、写鱼鸟自由闲适情态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7、通过写“花草鸟虫”来展现春景美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38、范仲淹高度概括对岳阳楼所见“巴陵胜状”的描绘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9、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岳阳楼记 鉴赏 理解 读后感 中心思想07_岳阳楼记读后感
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本文中也有与之境界、情怀相似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0、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41、阐述作者主要观点的一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2、“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唐贤今人诗赋。
43、突出滕子京政绩(赞美滕子京)的句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44、能体现作者作记缘由的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45、文中与“前人之述备矣”照应的句子: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此”指代的内容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7、文中引起下文写景抒情的句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48、说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mw748219